接着昨天的话题“央行VS财政部,这轮我挺央行”说央妈怒怼财政部工作不积极这事。央妈的理由是你们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不仅财政收入创了新高(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而且财政赤字缩水了。为了便于阅读,我先说一下结论——他们互撕的核心问题在现阶段就是债转股要不要做,怎么做,做多少?
如果按现在流量经济来看,央妈确实比财政部粉丝多,因为媒体对于央行的工作充分曝光。而财政部则显得低调得多,再次印证了一条古训:“闷声发大财”(此处纯属玩笑)。昨天文章发出去后,有的小伙伴居然直接问菠菜,财政部是干嘛的?怎么调节经济?
辣么,先回答这个问题财政部的职能。
财政部是中国真正的钱袋,其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是税收(还有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但占比很小),但财政支出就比较多了,比如军费开支、教育、扶贫、公共建设等,可以说,一切政府职能性的支出都从财政这里出。所以财政部每年要编制财政预算,而且经常不够花的,就要去借钱。借钱就出现了财政赤字,说明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借钱上。
财政部一般借钱是要发行国债,地方政府会发城投债(其实还有很多影子银行等其他借款行为,本文就不讨论了)。商业银行在这里充当一个中介的角色,也就是国债的承办商,帮忙销售,收取中介手续费。但是假如有一天借新的还旧的都换不上了肿么办?所以要控制城投债规模。财政部的账本不像商业银行、央行那么透明,我们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对外不披露细节。因此央行的研究局局长才写文章质问财政部的账是怎么算的,因为公众是一直不知道财政支出的真正明细(PS:徐领导写这篇檄文,你以为易行长会不知道?这代表了央行一直以来和财政部的管理职能纠纷)。
我国春秋时代鲁国著名学者、司法部长、高级公务员孔子曾说过一条著名的治国理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背后讲出了一条政府职能的重要管理目标就是求稳,也就是保就业。特别是地方政府保GDP是求不贫,保就业是根本,因此很多产能出清的过程中一些国企不能现在就倒下(比如东北转型了这么多年,人员安置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地方支柱的上市公司,著名民企都要扶持,因为能“维稳”。
但是,现在的基调是“去杠杆”。
金融行业去杠杆,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但这个杠杆是近20年逐步加上去的,要去掉必然是会带血的。这个血不仅是上市公司高管跳楼、带杠杆的股民爆仓上天台还包括财政部本身的债务规模要缩减。这时候就会出现违约,为了控制这种违约的规模,现在有两个秘方可以解决:
债务承接。上级财政部门承接下级财政部门的债务。财政部相当于承接地方财政的债务,你是财政部你愿意么?现金流没了;
债转股。本来债权高于股权,现在转成股权赶上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还好,要是赶上乐视这种,就是坑了。可是现在的坑太多了,躲都躲不过。从央行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利润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有不少亲问菠菜为什么银行市盈率这么低,可不可以趁着大跌去捞点?我是太了解银行业了,本来就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出来的,从我以前的业务角度非常不看好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这也不能怪银行,只能说是逃不过的经济周期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扯远了)?
现在问题清晰了,央行和财政部撕的核心是去杠杆带来的这些伤痛要谁来背锅?如果债转股,央行背;如果财政部承接债务,财政部背。这就是两个部门由于考核口径不同的分歧根源。我看了现在很多评论性的文章,关于央行的态度,貌似是央行不愿意承担甩锅给财政部。其实,央行已经在牵头做债转股的工作,只是在去杠杆,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明显出现了滞后或者直白的说是墨迹。在喊话的过程中:
财政部没有明确对于下一步减税方案正面回应(中小企业真的得到了实惠么?没有!);
财政部一直在强调财政手段调节的复杂性,而没有说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怎么推进;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特别是隐形债务,财政部一直以来的态度是老娘不买单,谁捅的篓子谁自己兜着。辣么问题来了,地方政府兜得住么?
央行还有一个重要态度,既然财政部手上有余粮就因该给国有金融公司注资,财政部没有正面回答。菠菜在2015年的时候就写文章说过,各国的救市都是财政出钱,中国的救市是让券商开个会成立平准基金,这不公平。这点钱财政部都不想出,让他给自己的银行注资,他可能同意?;
我前面一直说的是发债,其实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是谁提议搞的?那些融资平台都是在找银行借的钱,现在去杠杆就会激增不良资产,这个锅难道财政部还要躲么?
(足见银行是不情愿的被霸王硬上弓了↑)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向往着美国所谓的“三权分立”的“理想”治国模式。现在本来应该在精英阶层内部讨论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在互联网时代把央行货币调节失灵(边际效用递减),财政政策配合不到位的问题甩到了每一位吃瓜群众面前这背后说明了什么?而我国这种国情下一定要有个统筹机制,美联储是有私人股东的,这是造成三权分立的一个重要基础。中话说,中财办在哪了?
PS:时间有限,还有好多观点没有写完,欢迎讨论。耳边再次想起,不与民争利……财政部,耳鸣了么?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号"星空财富"
(ID:xingkongcaif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