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描绘过这样一种情况,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利率不断的下降直到无法再低的时候,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社会以“闲置”的方式吸收(凯恩斯当时举例是储蓄)。也就是单纯依靠基础货币投放无法刺激经济,国民总支出和利率水平都没有因为货币不断投放而改变。这种情况,在宏观经济学上被称作“凯恩斯陷阱”。
当然,无论中外的任何官方媒体上你都不会看到这5个字。但从央妈怒怼财政部,到昨天某地产大佬在采访中说7000万亿基础货币(西部基建)的投放对老百姓不好……其实都是在害怕一件事,就是宏观调控掉件凯恩斯陷阱。这个陷阱还有一个别称叫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如何避免掉入流动性陷阱?
只有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把这些基础货币及时的投放到中小企业中(经济末端),那么我们是否已经跌入这个陷阱,即货币政策失灵。这就是为什么某些经济学家一直担心我国的宏观调控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使得经济结构被优化。如果需要菠菜讲的在明确一点,就是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流入房地产或是为财政政策来买单(还地方债或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欠银行的钱)。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没有有效的办法组织经济正在靠近流动性陷阱。
但是,国师、易行长、郭老板的三人天团决定去杠杆,也就是对货币投放刹车退出中式的量化宽松。去杠杆就是在防止货币政策掉入流动性陷阱的手段之一。还有个条件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
一个高速增长的国家势必在一个加杠杆周期内,但为了防止明斯基时刻的到来(之前文章详细写过,此处不再赘述)才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去杠杆。中国特色的政策,通常都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好的,一旦推向全国到基层就会变味。昨天我在小号“菠菜的星空”(回复“小号”可见)里写了对于高善文老师讲话录音的一些感想,里面没有写关于高老师去杠杆的观点,因为我个人是认同的。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意识到这点,对于这次政治局会议我的感受是去杠杆在为毛衣战(同音替代,原因不解释)做暂时的让步,包括货币政策。但去杠杆,特别是居民杠杆的步奏不会停止。
L型底部的中国经济,一定会暴露出更多“历史问题”。你让一辆加速驰骋的列车突然降下来,一定要给他一个缓冲的地带,否则带血的杠杆会愈加腥臭。而我们所处的这个过程中,正是股市动荡见底的时期。我向来反对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种论断,但对于前两天的大幅调整不得不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对接下来中国所走的道路持怀疑态度的。
大领导说中国人要文化自信,然而我看到的是更多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对于我们制度的本身的不自信。一出现问题就要先去国外找经验,以美国的价值观、商业逻辑、甚至美式“民主”来审视国内的各种问题确忽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是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效率的学说。然而国内的金融行业从业者却不断背离那个出发点。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反观40年改革开放我们不仅从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那里赚到贸易顺差,还被输入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被“逆差”了。
高善文老师所推崇的邓公,正是在我们的民主模式中被选择出来。一个优越的政治系统本身具有纠错能力,而新中国建立以来正是这种纠错能力不断的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活力。
曾经一位历史学者在分析中日甲午海战时说过,历史没有对错,如果那一仗清政府赢了便是洋务运动战胜了维新变法;反之便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时光荏苒,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失去信心太久了,以至于在面对任何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这便是我所说的政治制度的不自信。
我不想再贴上一张K线图来分析C浪,或是指着MACD等指标告诉大家现在要做什么,去判断是多头的冒进还是空仓来避险。市场的表现正说明信心不足,是大家用脚来投票的结果。跌破了前低,在杠杆不多的市场里日内指数最大掉下近90点,除了西部基建类毫无亮点。菠菜的观点是多重筑底使得底部更夯实,这时如果不是仓位很重没有割肉的必要。尽管我前两天文章言中了基建但没有任何让我高兴的理由,市场信心需要恢复。如果你依旧保持谨慎观望又忍不住想买点啥,可以考虑基金。未来若干年后你会发现现在正是机会。
PS:每当经济下行必然会暴露社会问题,从假疫苗到碧桂园,各个微信群里的群众们把不满发泄出来抨击房价等民生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终究都会被逐一解决。于个体而言,宏观调控改变不了个体所处的阶层,而是提高了短板的生活水平。跨越阶层这条通道在中国从来没有关上过,只有靠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