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外部有兔子和鹰谈判,内部有易村长首秀,大家的目光都在这些大事上,忽略了一个新闻,就是中海油在渤海湾发现的那个天然气田↓
菠菜在周二的文章里写过,当时是从天然气需求量的角度来分析这次千亿方气田的重要性。然而,事后出于对海油系统的了解,我又觉得这事有点蹊跷,为什么勘探这事要在此刻爆出来?本来这是旧闻,我特别查阅了《石油勘探》(详细内容点击:阅读原文,下载PDF文章),找到了以下一篇文论↓
看了一眼发文时间↓
又在文中回顾了整个发现到勘探的过程↓
这个田从发现到勘探也有不少年月,按照常理,这种规模的新闻推送背后一般是有特殊原因的。
估计没有人注意到新闻中这个名叫渤中19-6号气田的具体位置,其实新闻稿中所提及的渤中凹陷和这个气田的位置,正是中日有共同开发过的海域(如上图)。中国和对面的那位邻居一衣带水,然而邻里关系却时好时坏坏。有个不能绕开的东海小岛正是每次中日关系升温的导火索。菠菜曾在日坛7号附近工作过一段时间,那种民众反日高潮依旧历历在目。
这事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那位在春天里画圈的老人说起。1975年,这位老人会见了日本右翼自民党议员铃木善幸时,铃木先生提出:日本准备在渤海湾同中国合作开发石油。如中国还愿意在其他地区合作,我们也可以。话音刚落,中方这位老人就接上了话,说到,要是共同开发东海的那个岛不涉及主权也可以。然而,这话飘到了彼岸内阁,却饱受争议。
还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彼时正是日本黄金的80年代伊始,其国内制造业加工业大力发展,国力强盛。可以说共同开发对于中日双方两个贫油国而言可以实现共赢。然而那时我们才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走出,还没有实施改革开放,因此对方先起个头我们自然要把握机会。所以才有了处理某岛的基本思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后来这一想法被日本内阁坚决否定了。然而菠菜觉得铃木善幸依旧是充满政治远见的人物,而1980年铃木也走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就任日本首相(内阁总理大臣)。可以说,80年代开始中日关系有过一段蜜月期。中日在渤海湾共同开发石油也是这段蜜月的见证,因为渤海是中国内海,没有领土争议,日方纯提供技术支持。渤海上的油气是从勘探阶段中日就共同合作,而且日本在渤中19-6号气田附近已经勘探过,由于地形的复杂后来放弃了,这次的突破是技术上的,因为我们自己把气田通过若干年开出来了,受益的是中国自己。
解释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天然气田和油田有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油井可以附设储油槽,然后由油轮运到世界各处;天然气海上气井开发后必须建立输送管道送到每一用户。还记得2017年时北方某些地区买不起天然气的贫困人员,有的被活活冻死。因此我们不仅有需求,还有这个技术实力。可以说,这是对东海某岛的一次公开亮剑,日本决策层不傻,他们知道技术的厉害。大家在乎的不是岛,而是以岛划分的海权及其辐射的资源。
日本还有先天性不足,就是无法跨越的琉球海沟,无法修管道。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天然气液化再运回去,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从技术上也达不到。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增强,那个岛附近的资源我们有技术实力拿到。这就是40年改革开放后,我们由被动附和到主动出击的硬实力展示。
从二战到今天的经济大战,日本一直是战术上领先而在战略上失手。
北边的这个渤中19-6号气田的勘探呼应的正是南边那个叫“春晓”的气田,他的位置在某岛附近日方一直干预开采,导致数年闲置。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地上设备老化外,底下气管已遭腐蚀老化,每年维护成本极高。其实春晓早就量产了,因为中日关系的大局一直停产。
我想这则新闻爆出来,是旧闻重炒,但也意味深长,只希望春晓复产的日子能快一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