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投资者来说,消息面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明确一点,你要做的是主题投资还是成长性投资?芯片整个板块包括5G我们都可以视为一种主题投资,很多人这点是可以认识得到,问题是主题投资玩的是超预期。整个电子板块的内在逻辑是外部环境挤压导致我们必须走国产替代,丰富产业链。这种热点已经到达了二线品种都跟涨的状态时其实不是很适合入场了。如果你曾经有,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那必须要竞选个股。这里就不得不考虑成长性逻辑。
主题投资演化的5个过程,目前芯片属于第4个
说道成长性投资,如果你不会看财务报表基本就别参与。当然,即使你是资深外审出身依然会有翻车的可能(很多公司的财报不能细看,你也没有拿到一手信息的技术手段)。这里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会误认为成长性投资必须要挖掘价值低估的品种,但实际上在我A这种环境,你能找到估值合理的就可以考虑入手(毕竟普遍是高估)。说起来还颇有喜感的是,因为林奇在80年代对成长性投资做出了理论上的扩充,不少大V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彼得·林奇或者放人家林奇的头像,但其本人根本连财报都很少分析,也是醉了。
昨天我们团队还特别讨论了一下,目前看假如谈判缓和,主题投资会进入一个调整期。这里还是有机会的,比如美代工巨头伟创力被华为踢出供应链名单后这部分订单(25亿美元)转交给哪家企业?必然会受益(新的手机屏幕由京东方供货这点是确定的)。再比如,月底红墙内的会议市场普遍预期是延续年初的政策,如果这时候有超市场预期的对特定行业的民企有支持,那么也会构成投资机会。简单的说,你能想到的不会带来太多精彩,出乎意料的才能赚钱。
然而,这世间最难的不是判断是主题投资还是成长性投资,而在于没有调研基础的话很难从主题过度到成长。
说点干货,我们团队的@股市郑道老师给出了几条主题投资的思路(5G、芯片就不再赘述):
1、智能家居(双十一前后,包括现在空调热销期都能推动);
2、车联网(一个很多研究员还没推的板块,可能会得到政策性利好);
3、操作系统(这种软件类的头部公司一直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4、物联网(不是冷饭,等月底会议结束,那些画好圈的实验区,一定会有订单给到相关公司,具体参考昨天我写的深化改革迎来重磅利好,央行为何密集投放流动性?一文)。
目前我们团队认为上述几条主线的博弈风险已经逐渐大于了机会。还有一些股评的书籍写的不对,把主题投资和热点投资混为一谈。有小伙伴问过菠菜二者的区别,我认为这种区别正如强哥的2分钟和你的20分钟,质量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