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真是后悔呀!本想着退休前搞把大的,谁知如今到了这副田地!”

老崔是河北某个小房企的老板。早些年凭借着建筑工程承包,老崔在当地混出了名堂,2015年末,55岁的老崔看到了楼市回暖的迹象,希望能在晚年干一把大的,于是就开始融资借款,拍下了当地的一块15万平方米的地,自己做起了地产开发。

果然,2016年楼市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这里涨了2倍,那里翻了一倍,老崔觉得自己赌对了。然而,就在老崔庆幸自己赌对了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大调控来了。而此时,老崔的项目还没来得及上市。

等到年底老崔的项目终于开盘的时候,市场已经大幅降温了,旁边的竞争对手的项目也纷纷降价,有的时候1个月只卖出不到10套房的惨状,让老崔日子格外难过。

本以为扛个两年也就过去了,谁想到“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楼市没有明显回暖的迹象,眼看着之前借的债到了还款时间,后续的开发还需要资金,但是对于他这种小房企来说,银行开发贷根本借不到,想发债也没资格;信贷融资、信托等等,现在基本都被堵死。

“再找不到资金,我也只能申请破产了!”老崔无奈的说。

老崔这种情况可不是个例,市场低迷、融资受阻,像他这种靠杠杆支撑的中小房企日子都很艰难。

为此,小白菜也去翻看了以下“人民法院公告网”,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一下子就搜出来270多份涉及房地产的破产文件。虽然其中部分并非房地产企业,但最后也有近240家房企是真的破产。仅7月份就有约40家,平均一天就有超过1.4家倒掉!这个速度可是比2018年速度加快了一些(2018年全年破产458家房企,日均1.25家破产)。

这个数字吓人不吓人?小白菜一开始可真的是吓一跳,不过相较于全国9万多家房企来说,这个数字也就显得没那么吓人了。所以对于市场主体趋势的影响可能不会很大,小伙伴们先冷静、冷静。

冷静之后,仔细研究下榜单你就会发现,这些倒闭的房企中,除了北上广深及部分二线城市有少量破产外,其余90%左右都是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小白菜分析了一下,出现这种情况有几个原因:

1、大房企品牌优势明显,挤压市场,中小房企销售困难,回款能力受阻;

2、中小房企自身在过去的扩张中杠杆过高,资金压力很大;

3、中小房企本身的融资能力就有限,如今融资渠道收紧,这就相当于直接切断了这部分的企业的现金来源,断了“粮草”。

尤其是“融资难”的问题,绝对是致命的。因为对房企而言资金周转速度一旦慢下来,就必然增加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土拍市场有所回暖。今天“地王”,明天“世纪土拍”。这一下就引来了监管层的警觉。于是一系列的政策对房企的融资渠道围追堵截——开发贷、海外发债、信托、私募等等统统管住。

政府不断的限制房企融资就是为了“稳房价”。房企资金渠道受限后,既可以增加开发商拿地成本,控制地价进一步上涨;又可以打击高杠杆、整治无证销售等乱象。这样一来,房价的上涨也就能被控制。

这种操作同时也就加大了市场的分化:大房企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等依然能获得融资,例如万科、碧桂园这些头部;但是中小房企正常渠道拿不到钱,“民间高利贷”又不敢借,就只能“忍饥挨饿”,最后面临破产、重组或者被吞并的命运。

悲剧的是这种局面今年恐怕短时间内不会结束,还很可能成为常态。

有人担心,当房企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的时候,为了回款就只能“降价甩卖资产了”,这会不会带来房价的下跌呢?小白菜认为不会,理由是:

1、小白菜觉得这个事情房企不敢干,中国购房者的“病态”房企还是有些忌惮的——房价涨可以,只要跌我就砸了你的售楼处、到处去维权。

2、“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这是今年调控的主基调,明白不~~

3、就从现在三四线城市的购房欲望和“买涨不买跌”的规律来看,就算甩卖也不见得有人买!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看甘肃玉门都28元/平米了,你敢买吗?

综上所述,小白菜觉得房企不会甩卖房子给普通购房者,或者说这么做的不会太多。即便是也是合理范围内的打折销售。但大部分应该都是直接甩卖项目、土地等。就像最近泰禾、新城,都是把旗下项目或者土地转让出去,这样回笼资金的速度可比一套套的卖房子快多了。

说这么多,结论就是——“房企破产房价也不会大跌”!!

最后小白菜给大家几个买房的建议:

1、【一二线城市】:目前政策背景下房价稳定,认准大房企或者好项目,可以出手或者持有。

2、【三四线城市】:买房尽量选择知名房企,大品牌关键时候,还能有点保障,万一买了个不靠谱的开发商就欲哭无泪了。

3、【买新房的】:可以等一等,下半年说不定部分项目为了回款会打折,可以适当观望。注意,新房注意质量检测,同时尽量避免买精装修,资金困难情况下,开发商偷工减料可不是闹着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