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下的小白菜
“长大了我要像李嘉诚一样有钱!”
这是小白菜懵懂年少时经常用来吹牛的一句口头禅。
那时候,在我眼里李嘉诚就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虽然我也记不得这个信息是从何而来……
以至于当第一次听说“比尔·盖茨才是世界首富,比李嘉诚有钱多了”的时候,我竟然很失落(现在回想起来小白菜都觉得自己当时很搞笑)。
现在想想当时自己失落的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偶像竟然不是最牛的,也可能是因为最牛的竟然不是中国人……
李嘉诚,这位“白手起家”的首富,曾是无数年轻人的“励志偶像”。他的名字确是曾经让无数港人和华人都感到“骄傲”甚至“自豪”。
但不知都从什么时候开始,香港的年轻人们渐渐意识到,那让人绝望的房价,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或许正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批超级富豪们造就的。
一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2013年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这文风真是有点讽刺的意味。 在这篇作文里,还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
“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 香港阿公阿婆们早上起床买菜煮饭,去的是百佳超市;
年轻人买护肤用品,去的是屈臣氏;
而很多的香港人,要将收入的一大半偿还长江房产的房贷;
港人看电视和听电台,又是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的;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则是和讯黄埔的
“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家宗庆后曾这样评价李嘉诚。
这样的日子久了,总是要出事的。
2013年4月,李嘉诚控制的核心企业和记黄埔旗下的港口管理公司发生了要求改善待遇等的罢工,持续了约40天时间,成为二战后香港时间最长的罢工。
李嘉诚更是被冠上了“吸血鬼”的名号。
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李超人只是微微一笑的说了句:“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
在香港经济腾飞的那些年,这群人凭借着才智和勤奋一路扶摇直上,收割了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的财富,把持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在经济上“统治”着香港。
可怕的是,如李家一样的家族可不止1个,在香港顶级富豪圈层里,还包括另外五大家族——新鸿基的郭氏家族、恒基兆业的李兆基家族、新世界的郑裕彤家族以及九龙仓的包氏吴氏家族和中电集团的嘉道理家族。
在香港经济腾飞的那些年,他们凭借着才智和勤奋一路扶摇直上,收割了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的财富,把持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在经济上“统治”着香港。
二
福布斯2019香港富豪榜显示,排行榜前十名富豪名单如下:
1、李嘉诚--317亿美元2、李兆基--300亿美元3、李文达--171亿美元4、刘銮雄--170亿美元5、邝肖卿--150亿美元6、吕志和--148亿美元7、吴光正--108亿美元8、蔡祟信--95亿美元9、米高嘉道理--85亿美元10、蔡志明--67亿美元
在香港最富有的50位富豪中,超过一半的人的财富来自房地产,其中7位跻身香港富豪榜前十位。另外一个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金融业。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曾经成就了香港的辉,让几大家族的资产迅速膨胀,但它们也把这片土地的未来绑的死死的。(往期阅读>>房地产,是如何绑架香港的?)
李嘉诚本人就不看好实业,虽然他早期靠制造业(长江塑料厂)起家,不过后来的爆发却是靠房地产和投资。
他认为:“勤劳赚不了大钱,只能养家糊口”。
在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香港的创新被压抑了,或者说是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在香港几乎很少有年轻人会选择创业,并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条件不允许。
创业得租一个办公场所,而昂贵的租房成本从一开始就让创业者望而却步。在中环租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月租金就要4、5万港币。
还有就是资金。在大陆创业会有各种各样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提供原始支持,但是,香港的钱,却很难流到创业者手里。香港本土金融稳定在港口运输等收益稳固的行业里,大佬们在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上挣钱来得又快又稳,他们才不愿意投资那些看不懂、风险又高的高科技初创公司。
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人们根本没条件创业,也不愿意创业。他们觉得去当个“打工仔”更为实际。
想当初那个可以让李嘉诚从“塑料花”开始创业的香港早已不存在。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是没有人想到过改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董建华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率先提出:“香港要成为在发展及应用资讯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
这便是香港“数码港”计划的雏形。董建华当时提出的这个计划不可谓不超前,当时内地网民才刚刚80万,搜狐、网易、新浪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阿里巴巴还没有成立,腾讯还叫OICQ……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扎克伯格还是中学生,谷歌的拉里和谢尔盖还在到处筹钱。 后来,又提出了“矽港计划”打算投资百亿港元发展半导体产业,建立晶圆厂,再带动其他相关产业。
当时,积极响应的是台积电的张汝京。然而,香港舆论炮轰张汝京是来香港炒地皮的。不管张汝京怎么赌咒发誓,香港人还是游行反对。
张汝京被赶出香港后,转身来到了上海张江。上海市政府举双手欢迎,又是免税,又是免租。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规模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HK 0981)。
最后,“数码港计划”和“矽港计划”都在一片反对声中搁浅,而这倒是给了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机会。港府过于迷信李超人的光环,相信小超人也有乃父的能力。于是在未经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把一片占地24公顷的临海地产批给了李泽楷。而这片地最后却成了李家父子的地产项目,豪赚几十亿港币。
没想炒房的被轰走了,留下了真的炒房的人,你说奇葩不奇葩。还能让我们说什么?
“李嘉诚旗下没有一个畅销世界的产品,做的都是投机的生意。”也难怪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曾这样讽刺李嘉诚。 后来,董建华又提出了“中药港”计划。他希望依靠香港严格规范的质检体系和高素质生物科研人才,创造香港新机遇,但是终因推进乏力,无疾而终。
至此,香港错过了三次转型的机会。
三
2012年8月,李嘉诚曾对香港表白:“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
但转年(2013年),李嘉诚就开始疯狂抛售内地和香港的资产。
光以上就接近2000亿港元,这些钱都转移去哪里了呢?
根据长江和记实业2017年财报,长和 47% 的营业收入来自欧洲,11% 来自加拿大,12% 来自中国香港,仅有 9% 来自中国内地。
对于这位“超人”来说,利益或许才是第一位的!即便在如此敏感的时刻,他仍没有停止在英国的布局。
近10年李嘉诚在英国的资产总投资超1873亿港币: 1、2010年斥资700亿港币购入英国国家电网100%股权,掌握了英国30%的电力供应。 2、2010年斥资25亿港币购买英国发电厂Seabank Power50%股权。 3、2010年斥资309亿港币购买Northumbrian自来水成为7%的英国人提供水资源服务;这也是英国最主要的供应水和污水处理公司。 4、2012年斥资77.5亿港币买下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掌握了30%的市场。 5、2014年斥资86亿港币买02 lreland。 6、2015年斥资141亿港币购买列车租赁公司Evershot。 7、2018年斥资105.4亿港币买下伦敦瑞银(UBS)总部大楼。 8、2019年斥资430亿港币买下英国最大的酒吧集团和酿酒厂格林王。
不久前,一句“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让诸多看官们惊呼,“这位一直在风波中神隐的‘超人首富’终于肯出来发声了!”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章怀太子的这首劝谏之诗不可谓不恳切、不可谓不语重心长。
但讽刺的是,眼看当下到底谁才是“摘瓜之人”?抱着空空的藤蔓悲愤痛哭的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