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时发布了两个重磅利好,一个是取消QFII、RQFII额度限制,一个是证监会深化改革12条……两个利好同一天推出,你猜他们是故意的,还是故意的,还是故意的?
先看QFII和RQFII是干嘛的?
简单的说,这俩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能存在主要是因为人民币依旧不是自由流通货币,有外汇管制。QFII全称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2001年我国加入WTO,当时有个承诺是开放资本市场,于是2002年那会儿推出QFII主要作用是吸引境外投资者带着银子来国内金融市场玩(菠菜记得这是周行长在央行时力推的节目,同时还有个QDII是合格境内投资人)。洋土豪钱很多,如果这口子开的太大,会直接影响我国金融稳定,一把梭哈把重要国有资产全买了肿么办?于是有个限额,就像是给机构发的“粮票”。往细节上说,还有一些可以买的股票,基本以蓝筹为主(含转债)。
啥叫“合格”:
1.需要先汇入一定的外汇资金,并且转化为人民币;
2.专户被监管,妥妥的给你一对一的VIP服务(此处不展开了,参与过的小伙伴自然懂);
3.其资本利得、股息也需要经批准才能再转换成外汇流出。如果他们集中抛售再带着钱跑路肿么办,不能给洋大人做空东方大国的制度机会。
第一批拿到这些牌照的基本都是华尔街知名投行和机构,比如,美林、大摩小摩、渣打等。后来就有点水了,国内机构去香港成立个基金然后再换个马甲进来的不在少数(还有华裔或者雇个洋人当高管的)。别管是真假外资,但都是妥妥的把绿票子换成红票子投给中国上市公司,这点对资本市场而言是引流了。简单的理解,QFII是境外合格投资人买A股,QDII是境内合格投资人买境外股票。
9年后的2011年,红墙开始提倡人民币国际化。于是有了RQFII,全称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我必须说个历史真相,这玩意是为香港量身订做的。那会儿大家都预期港币未来会贬值,有很多人民币在香港,于是外资强烈要求给个RQFII,直接用境外的人民币来买境内的股票,不再换汇,就有了RQFII。简单的理解为把QFII简化了,因此人送外号“小QFII”(额度自然给比QFII要少)。这里有个重要的程序,就是这些持有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机构必须通过中资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投资A股。你不让他们买,那些人民币也趴在香港银行的账上,所以当时也是需求使然。
另外,红墙还有更长远的考虑,人民币流通范围越广,持有需求越旺盛就越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但这也是有前提的,你总得给个长期牛市吧?然而之前富凯大厦工作一直不到位啊。你让外管局怎么办?给人家太大额度,你市场低迷人家也不愿意买,不是自己脸上难看吗?(再吐个槽,2019年QFII额度批了$3000亿,实际使用了$1113亿……你还搞啥审批制,赶紧收摊回家吧,不嫌丢人吗?)
菠菜在槽边回忆了一些往事,其实这两个额度这些年一直都在不断提高。从精英层的思路来说还是要不断的引导外资入市的。QFII2002年刚出来的时候只有$40亿额度,经过16年的努力,截止到2018年$1004亿(25倍了)。
实际在加入WTO之前外资要想进来都需要走香港,因此大多数明道暗道都在港。而申请QFII的大多数机构也同时申请了RQFII,于是为了操作简便,今年1月份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了(如下图)。因为申请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机构越来越多,手续太麻烦,还不如统一起来更加开放,别再批额度了。
所以这次取消额度,对于持牌的机构而言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问题是,不需要额度了,你们会买A股吗?红墙想的很好,这样增加了人民币持有意愿,何况又推出了科创板。我觉得富凯大厦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如何去和华尔街路演,让更多的海外机构看重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昨晚高潮的都是A股股民自己自嗨,外资很淡定。这条利好是方向性的,外资不会立刻马上抄家伙扫货。如果股市涨了,也要当心别人有了筹码会抛盘。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人家看不上你?还不是因为制度建设不到位。于是,昨天证监会又同时抛出了深化改革12个重点任务(方向性的,不是落地文件)。大多数是老生常谈,这两天他们开会的的内容我梳理了一下:
1.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总不能还只罚60万;
2.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公募基金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这个一直在推,等着落地;
3.科创板。推动注册制在A股全面实行,这个难度有点大。
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还算是偏实际的,太长远的比如退市制度我们还是等着实锤吧。总之,开放可以,你要高质量开放,低质量开放别人也不干。这里的高低不是自己评价,要让投资者来打分才公平。
但菠菜还有一个担心,我国资本市场从根儿起就是服务于中国企业,万一外资进来的规模高过公募、郭嘉队以及私募会加速去散户化的过程。红墙和外资都在意的是掌控力。
最后,有小伙伴问这时候不知道买点啥肿么赚钱?买50ETF、300ETF啊,如果想玩刺激点的,还有创业板的ETF。选不好个股如果认同指数趋势,就梭哈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