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下的小白菜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个奇迹。在过去40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增长了4倍,达到8.13亿。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1/5的城市居民都会是中国人。

 

而自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就规划建设19个特大型“超级城市群”,探索城市化的新模式。这些城市群以巨大的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周边几十个相对较小的城市。

这19个城市群以25%土地集聚75%人口,创造88%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8%。


目前大部分城市群依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培育。所以,今年关于推动城市群建设的动作也是不断出现:


在这19个城市群中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可谓是世界级城市群,也是城市群里的领头羊。


今天,小白菜就挑一南一北——京津冀和长三角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群,来简单分析下。


京津冀VS长三角

首先是了解一下这两个城市群的概况:

上述这个表格是总体上的一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城市群在几个指标上互有领先。接下来我们深入的来分析下: 1、人口结构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共有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1个(北京)、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1个(天津)、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I型大城市2个(石家庄、唐山)、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II型大城市4个(保定、张家口、秦皇岛、邯郸)、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中等城市5个(廊坊、承德、沧州、邢台、衡水),城镇规模等级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 再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城区人口超过了2000万,是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南京和杭州城区人口均超过600万,处于特大城市行列(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未来将向超大城市进军。合肥、苏州和宁波的城区人口超过300万,处于I型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行列。
2、GDP情况GDP能够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优良状况。2018年,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各省份中,河北和安徽的人均GDP垫底。而在GDP增速方面,从2016-2018年来看,则由京津冀圈子里的天津以5.45%的增速垫底。
一个人均垫底,一个增速垫底。让北京这个老大确实太难了——“根本带不动”! 3、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直接体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8年,具体到城市,京津冀区域除北京以外,其他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低于长三角区域城市一大截。
特别是河北的重点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000元/年左右,十分惨淡。超低的可支配收入就使得津冀两地接不住北京流出的人口,因为你的收入水平不够,试想谁会赚习惯了两三万的月收入,跑去京津拿不到1万的月薪呢?

 

3、产业布局


京津冀城市群主要是“重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布局。而长三角城市群则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从产业结构看,长三角的产业层级更高。 综上,我们看出:京津冀城市群城镇规模等级呈现两极化,基本就是“一超带两弱”的情况,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非常明显。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层级结构则表现出“一超多强”,有六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等都是具有一定体量的伙伴。 怪不得,好多人都说:“京津冀是北京和他的仆人们,长三角则是上海和他的小伙伴们。” 尽管带着津冀两个不争气的小弟,老大北京强势前进的步伐却依然是锐不可当。京津冀区域的上升空间还很大,而长三角地区面临的就是如何更好协同发展的问题。


两大城市群背后的房价逻辑


前面铺垫这么多,最后还是要谈回楼市。京津冀和长三角不仅是顶级的城市群,同样是房地产市场最为活跃、房价最高的区域。

 

但这两个区域在内部的房地产市场表现却有着不一样的逻辑:

 

京津冀:水满则溢

 

在京津冀这个圈子里,北京就像是个“抽水机”、是个“磁铁”,天津人、河北人都想在北京买房扎根。


所以,就呈现出一种“北京楼市火,则环京火,北京楼市哑火,则环京楼市崩盘”的局面。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城市结构不平衡”,北京太强了,相对于环京各城市都是云泥之别。环京地区缺少推动楼市的内生动力,他们只能依靠北京的外溢效应。当北京的房价不断飙高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环京地区的价值洼地。

 

所以,京津冀楼市的核心动力就是北京。北京是京津冀的水龙头,北京大涨之后,第一受益区域就是北三县,因为离得近;然后是天津,2016年的那轮暴涨,大量的北京人和在京就业的人跑到天津买房,让天津的房价直线飙升。而且天津在2018年楼市没有崩,也仰赖了“海河英才”的落户计划吸纳了很多在北京就业的外地人。

 

而如今当北京冷的下来的时候,你就会看到,环京和天津的楼市都恢复了平静。因为他们在等北京恢复的那一天,只有北京恢复了,他们的楼市才有底气。

 

所以综合来看,京津冀的楼市逻辑就是“盯牢北京”。

 

长三角:众星拱月

 

与京津冀不同,在长三角区域,遍地都是百强县、明星城,在这里上海的外溢是非常无力的。因为苏州人民也能外溢、杭州人民也能外溢,直接把上海的外溢范围压缩得非常有限。

 

长三角地区的人民有非常强悍的购买力,强悍到就算棚改退潮,大部分县域还能维持10000-15000元/平的房价。

 

整个长三角楼市在过去的几年里呈现去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就算区域的绝对核心上海的房价出现了起伏,但是周边的各大城市都能出现独立行情。

 

就比如2015年,上海楼市率先开涨,但是涨得最凶的却是合肥和苏州。随着2017年上海楼市的逐渐冷却,杭州又扛过大旗,实现了区域热点的成功转移,南京也不断有自己的小热点出现,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

 

长三角楼市的逻辑就是,上海依赖于长三角的居民财富,但是长三角各城市的楼市却并不依赖于上海。有其自身的内生性和稳定性,背后原因就是区域经济的相对平衡,每个城市的经济都撑得住、不靠人。只要有热点,就不愁没人接盘。


番外篇


明天(10月8日)开始,房贷利率将迎来大的变化,开始实施利率水平参照LPR来确定。

 

具体什么是LPR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简单说这件事的意义——房贷利率看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时代终结了,以后新增贷款都要看LPR!

 

过去,基准利率上调或下调,第二年的房贷也就跟着变化,这样购房者就可以少还按揭。但新政策下,各家银行在发放房贷的时候,都要参照最近一个月的5年期LPR,然后加上自己的“点数”。这个“加点”,在整个贷款合同执行期内,是不变的。

 

在贷款的时候,银行就应该跟借款人协商好,以后调整利率的周期是多久,最短是1年,最长为合同期限。如果选择后者,则整个合同期内,不会调整利率。另外就是,目前已经在履行的贷款合同不受这个影响哈。

 

具体来说这件事还有个标志性的影响,就是宣告“全国范围内新发放首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将不再有下浮优惠”,也就是没有房贷折扣了。因为所有的利率都要在LPR基础上加点,不能低于基准利率。

 

目前,5年期基准利率为4.9%。而消息称北京地区个人房贷挂靠LPR政策基本确定,首套房最低为LPR+55基点即5.40%,二套房最低位LPR+105基点即5.90%。这就明显搞过了现在执行的基准利率。所以,未来房贷利率整体都会是上浮的趋势,但各个城市会有不同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