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菠菜的星空
大家都在批评王思聪投熊猫直播,加杠杆亏了20亿。本来他爹给了5亿,全赔了也不至于欠债这么多。但换个角度讲,那些跟着国民老公投的机构投资人、个人投资人难道不是因为看中了思聪这面首富之子“偿付力充足”的金字招牌吗?
做投资无论是PE还是VC,最不能丢弃的是自己的研判能力。
这又让菠菜联想起,最近和一些地方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小伙伴撸串时他们的困惑,投啥啥亏咋办?其实很多项目本身一看商业逻辑和企业管理层(不是干事的那块料)就问题明显,产业基金因为各种地方上的压力就进去了。最要命的是很多人就冲着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投了的项目,就误认为风险会小,仿佛是另一种形式的“背书”。正如很多条件本来挺好的孩子,后来发展的都很平平。投资市场上遇到的一些本来土壤很好的公司,想要资金就有资金,想要人才就有人才,但发展几年后就是没有竞争力,这种情况真是比比皆是。
所以,菠菜个人看公司基本面,更看重的是竞争力。这里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括整个管理层的能力(人脉和资源并不等同于会经营,把一手好牌打烂了的公司多的去了)。
关于前两天菠菜文章中提到的韦尔要并购的新思TDDI,我想对岸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上市公司也并未高调去宣传这笔海外并购,但从盘面上并未掀起什么风浪(卖方研究员目前也没有太多推荐,并不代表业内不知道)。但对于电容屏芯片的两大国内主力供应商是汇顶,敦泰,都并没进入苹果手机供应链(新思的TDDI一直是)。因此清华无线电班底的韦尔选择完成这笔并购,一定不比那些说三道四的人智商低。美国新思的TDDI芯片从2011年-2015年一直是OPPO的独家供应商,2016年由于扩产的需要才买了一些敦泰的芯片。
中国芯片行业假如解决了资金问题,很可能把整个苹果的主要供应商核心业务都买下来,这就腻害了。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大到未来可以作为国与国之间的谈判筹码。假如你在20年前说中国的优势是性价比高的劳动力,我很认同。而站在此刻的时间点,未来我们完成了整个电子产业供应链的掌控,还会怕山姆大叔这种低级的XX战吗?
其实,最难的不是简单的去了解ICT行业的基本逻辑和一些技术层面知识,而是判断手机屏的价格周期何时触底反转?国产OLED柔性屏(主要是京东方)在各大手机品牌客户导入的时间表及进展情况。这些需要一手的市场数据,而不是去企业溜达一圈吃吃饭吹吹牛就能搞到的。或许,这也是当今卖方和买方研究员的能力天花板。
按这个逻辑在看看今天盘面最火的“营销”行业,就更有趣味性了。
营销板块主要火起来是网红签约MCN,然后对接广告主资源带货。其实这故事我个人觉得没意思,泡泡吹不大。先泼了这盆冷水,一定惹怒了不少小伙伴(笑)。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按照标准定义来说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如果你上一段没看懂,就对了(摊手)。简单的说,MCN就是以前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搬家到了互联网上。比如知名的带货王李佳琦,也是签约的这类公司。这东西算创新?连形式创新我觉得都勉勉强强。KOL其实没有太多长久价值,对MCN平台的逻辑而言,只要去判断其内容本身的质量和产能就OK。但目前这类公司的数据真实性我是报怀疑态度的。本实质上,这种商业模式还是赚广告收入(含带货提成)。你看啥时候靠赚广告费能当世界首富?营销板块本质还不如影视,因为后者的IP属性更强,版权更值钱。那么文娱产业能带领大盘翻转?
口红一哥李佳琦,大家了解一下
星空也算是广义上的内容创作公司,我一直反对行业内的口号:降低创作成本、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和内容质量……鬼知道为了拿到一个公司的供应商名单、行业一手数据,我们团队付出了多少?一篇垂直于行业的爆款分析文章背后,我们流的不是汗水,而是血泪。低成本高质量的内容,可能对美妆行得通,对我们而言,就呵呵了。
去跟营销板块,短线可以,但要跑得快。
赚快钱的心态,终究会让你离价值投资渐行渐远。
PS:本周末降准的可能性比较大(我猜是定向降准+全面降准),大家下周做好准备,等着元旦天降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