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25个年头,从开始的老八股到现在的数十万亿规模,中国股市可谓是风风雨雨25年。在这25年里,中国由散户时代最终到了现在的机构博弈时代。
25岁的人,已经具有了成熟的特征,不仅是“第二性征”体现出来,而且开始了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体魄也是一生中最健壮的时期,现在的中国股市就处在这样一个时期。
为什么说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机构博弈时代?
从诞生的那些年起,介入市场的投资主体即是散户,由于总体规模不大,散户的投资总规模也不大,监管水平较落后,政府成了股市的父母。在监管水平低下背景下,依靠有限的资金也能使得A股市场跌宕起伏。
到了近些年,随着对外资的开放,特别是各种公墓基金的兴起,机构资金规模开始不断膨胀;
我国的券商机构从前几年的所有券商规模加起来不及一个美国高盛投行,到现在,机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这主要得益于近一年来的股票上市和增发;
社保基金以及未来的养老基金规模都已经相当庞大,成为市场上一只不可小视的力量;
私募开始阳光化后,特别是随着监管部门承认私募的合法性以后,私募基金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性发展;
除上述机构外,产业资本以及一些资产管理机构,成为市场上一只最具潜力的机构,这些机构平时不被经常谈及,但却在市场上能够呼风唤雨,经常成为某些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
此外,QFII和RQFII规模近几年也开始显著增长,成为中国股市外资的象征,但相比中国国内机构规模,他们的规模影响力仍然较小,独立化运作效果在市场上还没有得到显著承认,但显然也是一只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一些诸如“中港互认基金”类型的外资基金,也开始发展起来,另外,如果未来中国A股得到各国指数基金的承认,比如美国全球MSCI指数,还会增加这样的机构力量。
相比之下,中国散户规模虽然也随着股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总体而言,投资规模仅占总市值的9%,这可以从中登公司数据得到答案。
从中登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机构博弈时代,因为市场主要的投资力量均分布在上述机构中,尽管散户数量上仍占多数,但他们已经不可能决定股票价格的涨跌,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跟风。
需要给散户正名了
过去,一遇股市大跌,大家都纷纷把罪名扣在散户头上,认为这些不理性的散户破坏了股市生态,其实在现在已经不能想当然地把一切罪名扣在散户头上了,因为他们只是跟风者,不可能破坏股票上涨趋势。
那些在大跌期间的盘口上的“万手哥”、“千手哥”绝非出自散户之手,而是出自诸如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的一些游资营业部、出自一些诸如国信证券某些营业部的游资之手和上述机构们。
比如国信证券深圳某营业部,1000万以下不予开户,表明这里是大户或超大户的“圣地”,有行情时是这些大户们联手做盘,行情结束,也是他们在联手打压,他们在市场上被称为“涨停敢死队”,如今,有了股指期货以后,这种行情出现的概率更大了。
在这些游资和机构出没之下,股票的行情特征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或者大涨或者大跌,均出自这些机构之手,而不是散户决定了股价的涨跌,散户只是其中的跟风者。
因而行情出现急转直下的时候,把暴跌的罪名扣在散户头上是不合适的,需要给散户正名。
机构做盘风格不同
公募基金由于受监管严格,做盘风格相对老练,盘面往往平和温柔,一些诸如QFII等机构由于同样受到严格监管,盘面同样呈现柔和的特征,社保基金以及未来的养老基金,他们不会是市场上绝对的投机主力,所参与的股票一般来说,行情特征同样显示出理性成份较多。
券商机构做盘风格相对公募基金要灵活许多,他们不追求股票价格的绝对涨跌,但追求盘面的灵活,这种风格为那些做T+0的散户投资者所喜爱。
私募基金与上述机构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以涨停敢死队著称,股票价格往往呈现大起大落,风险收益都较大。
产业资本由于受监管影响,他们一般是长线投资者,不直接参与投机。
在归纳了上述几类机构的投资表现以后,笔者认为,未来市场机构博弈特征将开始显著增强。现在的情况是,私募通常选股标准与其它机构有所不同,主要差异在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上。
除私募外,机构一般是选择那些业绩平稳增长的股票为主,而私募则更喜欢重组类和业绩表现差,但有想象空间的题材股作为标的。
考虑私募一般不喜欢为其它机构抬轿,所以这种选股策略成为长期以来的一种惯例。
但是,随着监管的加强,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题材股的疯狂炒作,已经引起监管层的重视,私募的这种风格可能会暂时收敛,这意味着机构博弈时代,受监管作用,私募的风格将开始转型。
最近中国A股股灾发生后,监管层已经开始介入调查一些仅有题材而无实质业绩增长前景的上市公司,向市场发出了强烈的监管信号。
当然,如果上述机构选择了同一家上市公司的话,这种博弈会更加激烈,这是由于做盘风格不同所致,那些私募基金的强势做盘风格,在一段时间内会显著影响其它机构,引起机构之间的争夺和角逐。
笔者注意到,在一些小型股上,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私募,而在一些大型股上,最后的胜利则往往属于大型机构。
因为在小型股上,公墓等受监管作用,不可能与私募展开明刀明枪的角逐。
比如,在2014年,笔者推荐的沈阳机床股票,推荐时股价为8元左右,里面曾驻扎了建设银行的两只开放式基金,在私募开始入驻后,开放式基金仅获有限的利润就半路下车了,而后来这只股票价格从8元一路涨到了45元。
私募的风格在散户中得到了较大的认同,因为散户普遍追求快钱,私募所执掌的股票也成为众多散户的追随者,因为短期内的高收益,让散户不惧风险,一路跟风买进,当然,最终这些散户的大多数成为了高岗的守望者。
从股市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此次股灾为中国股市监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监管案例,而能否监管到位,直接关系着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炒ST或者绩差股的风气虽然因为退市制度的实施不见了,但炒题材股过度同样会让中国股市面临灾难性风险,此恶习不除,中国股市就无法真正走向国际。
所以,机构博弈时代的来临,从更高层面理解,意味着理性投机的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