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今日A股又大跌,又一只“黑天鹅”从天空飞过?先别着急吃面,牛腩请大家吃个火锅。火锅上市第一锅海底捞也遭遇了黑天鹅。
3月1日晚间,顶流连锁火锅店海底捞发布公告称,预计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滑约90%。
毫无疑问,去年所有的线下餐饮都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即便如此,海底捞的股价从去年3月的27元左右开始,半年走出了翻倍行情。
这表明市场资金早已对海底捞所谓的“爆雷”有了心理准备,而且还顶着利空加大买入力度。
这其实有点像A股最近的表现,自节后开市以来,上证累计下跌约200点。刚入市的被套,已获利的又回吐,太磨人了。但股市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耐力。如果估值并没有虚高,且基本面依然向好,那么为何要因为股价短期波动就匆匆下车呢?眼下的这种局面,已经有头部私募在挖掘新的投资机会,把握投资窗口期了。或许,未来优质公司的股价走势,就会像海底捞今天的表现那样。早盘低开之后,随即向上拉起,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的态度。
海底捞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资金不惧怕利空?本文意在从3个角度,探讨海底捞的投资逻辑:
民以食为天,中国尤其如此。
据说,中国人平均每天花在餐桌上的时间比美国人多1小时。对于国人而言,餐桌可以是社交场所,很多生意都是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时候,接着融洽的气氛才谈成的。而这是中式餐饮独有的社交属性。
餐饮开店有2个重要指标,一是每张桌子单次产生的消费额,二是每张桌子一晚能接待几批客人(也就是翻台率,相当于公司的周转率)。像麦当劳这样的西式快餐,走的是通过降低座椅舒适度从而增加翻台率的“邪路”;而社交属性更强的中式餐饮,多人聚会让每张桌子产生更高的消费额。
在社交属性方面,火锅的优势尤其明显。一个人吃火锅,已经成了当代最孤独的十件事之一。而且如果算经济账,聚餐的人数越多,顾客就越能摊薄锅底的费用。实际上,火锅本来就是重庆码头工人,为了省钱,几个人搭伙吃饭的产物,有点像拼单消费。只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和亲朋友好聚在一起吃顿火锅,除了享受美食,也是为了远离孤独。
一般来说,竞争格局好,指的是行业集中度更高。不过这种说法有些笼统,我们认为可以细化成2个维度:
1. 存量维度,较高的行业集中度是既成事实,之后的核心逻辑是头部公司会在高集中度的基础上做什么文章,最常见的是利用市场地位,进行提价;
2.增量维度,即行业集中度由低到高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提高行业集中度本身就是可做的文章。
我国餐饮行业,应该用增量维度的视角来观察。从数据上看,2018年全国35万家火锅店,前5名的市场占有率(CR5)仅有7.2%;相比之下,美国餐饮行业CR5则达到10.55%——仅是国内连锁火锅CR5提升到这一水平,对于头部公司而言,就是50%的成长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火锅是餐饮的细分领域,用细分概念去对标整体概念,这种比较方法不对。
对于这个疑问,牛腩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餐饮行业也存在像股市那样的结构性行情,火锅的成长性会强于整个行业。
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以来,火锅从一种起源于川渝的地区性美食,走向了全国。不仅在八大菜系之外另辟蹊径,甚至一跃成为中餐细分品类之首。
之所以能有超过平均水平的成长性,离不开火锅的成瘾性。火锅的口味麻辣鲜香,相比于清淡的食物,更具成瘾性。这种情况在消费习惯上的体现便是,全国人民越吃越辣,甚至是不能吃辣的广东省,火锅店的数量在全国各省中位列第二(不排除外来务工人口的因素),仅次于四川。
但尽管如此,国内的连锁火锅并不少,为什么是海底捞能做到行业第一,而不是其他公司呢?
要探讨这一问题,就得考虑公司的商业模式。
我们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
但实际上,服务只是帮助海底捞在四川脱颖而出,而并非海底捞成功走向全国的关键。四川好吃的火锅太多,比拼口味反而没有比拼服务性价比高。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最早就是在其他火锅店服务态度差的时候,突出自身的服务,搞差异化经营,所以才脱颖而出。
可问题是,海底捞式的服务,其实很容易模仿,这并不能构成公司的护城河。海底捞真正的护城河,其实是供应链管理。
餐饮行业,表面上是服务业,但本质上是工业,尤其是连锁餐饮。强化供应链给采购原材料带来的好处,就像医保局药品集采下的灵魂砍价——能以更优惠的价格,采购更优质的食材。有了更好的食材,就可以有更火爆的生意,而这就给了经营者更充足的现金流去采购更好的食材,由此便形成了正向循环。
火锅就特别依赖食材的新鲜,而非厨师的手艺。这种特点,一方面强调了供应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火锅相比于其他菜系,更加容易复制、扩张,而这也是火锅崛起的重要原因。
在搭建供应链上,海底捞的张勇可谓深谋远虑。给海底捞做火锅底料的颐海国际(01579),也是张勇夫妇的企业,甚至比海底捞更早地登陆股市。而且海底捞还专门培育了负责供应链服务的蜀海。这一系列“海”链公司,像不像京东的操作?至少从蜀海对自己的介绍来看,在服务海底捞之余,更准备以平台的形式向外界开放,去挣同行的钱——是不是有点京东物流的“内味儿”了,这一通操作下来,海底捞的张勇会不会成为火锅界的刘强东?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资本的态度。其实扒一扒蜀海的股权架构,就能发现里面有红杉(知名创投)系、高瓴系的身影。
总结一下,群众旺盛的食欲+火锅的成瘾性+易于复制的特点+成熟的供应链=海底捞2年5倍的涨幅。
炒股最好炒龙头,如果看好,最优的选择是直捣黄龙,但如果无法参与港股,那么参与海底捞相关的火锅概念股,便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不过,投资总归要注意风险。海底捞的风险,我们认为可能有3个方面:
1. 张勇夫妇已移民新加波,这至少在某些群众看来,这不是很友好;
2. 食品安全问题,影响顾客消费意愿,而且海底捞的在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3. 最要紧的是,如果盲目开店导致海底捞单店盈利能力下降,那么可能出现业绩+估值的“戴维斯双杀”。
但话说回来,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公司和股票。如果过分夸大潜在风险,导致畏手畏脚的话,那就不用投资了——亏损是避免了,但也没有收益了。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