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光大系”高管频洗牌,光大银行能否独善其身?菠菜原创

“光大系”高管频洗牌,光大银行能否独善其身?

发布日期:2023-04-24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三明治


最近落马的大佬还真不少。比如,光大系这些金控老炮,最近也翻了船。

来源:网络

4月5日,一则“光大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因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和调查”的消息,出现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网站上,光大又一位掌门人翻船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

2021年,中央启动“金融巡视”以来,仅1年多时间,光大集团已有超10位高管落马,涉及光大银行(601818)、光大证券(601788)、光大控股(00165)等各金融板块。更戏剧的是:2022年2月,面对巡视组“集团内部存在多重问题”的意见,李晓鹏刚表示“为光大开出了治企良方”,结果1个月后,就惨遭卸任。一年后,就被组织点名。

来源:光大集团官网

提起光大,可谓“实力”雄厚。经过多年发展,光大已成为拥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资管等金融全牌照的大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业务横扫海内外。

然而数据显示,2022年各版块业绩均不理想。

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光大证券归母净利为31.78亿元,同比下滑8.79%;光大金控更是巨亏74亿港元;光大信托更不用说,因与恒大等多家房企合作深圳旧改项目,项目爆雷,多人被查,据说这也是李晓鹏被查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光大集团由外及里,像极了一颗慢慢腐烂的苹果。大势之下,作为最早布局的银行板块,光大银行能够独善其身吗?


一、零售转型,成效欠佳

现在的银行业,都说“得零售者”得天下。那么,光大有机会得这天下吗?

2022年,光大银行总营收约1,516.32亿元,其中零售业务约659.86亿元,占比达43.5%,各板块中响当当的TOP1。然而,最好的营收,却配最差的盈利。2022年,零售业务利润总额仅63.58亿元,利润占比仅11.4%,各板块中也是响当当的垫底儿。

来源:公司年报(单位:百万元)

不仅如此,与其他股份行相比,光大银行零售营收占比高于中信银行(601998),但利润占比却被反超。

来源:各公司年报数据整理(单位:%)

那么,原因何在?

笔者从财报出发,主要找到两方面原因:

其一:业务及管理费居高不下。

2021和2022年,业务及管理费占营收比分别37.8%36.7%,两年基本持平。换句话说,近四成的营收贡献给了业管费

来源:公司年报

关键是,真金白银出去,也并激起什么大浪。数据显示:近些年光大零售业务的增速,一直低位滑行。

来源:同花顺iFinD

其二:大额资产减值损失。

2022年,零售资产资产减值约346.3亿元,同比上涨约23%。高企的坏账风险,直接侵蚀过半的零售业务利润

由此可见,光大银行的零售业务,要么被大额消费,要么对信用风险缺乏敬畏,最终赚了面子,失了里子。


二、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核心在于利益信任。甚至可以说,信任比利益更重要,毕竟都是血汗钱。那么,光大银行,值得信任吗?

去年十二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了一份民事判决书,案起光大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大概情节如下:

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2015年,马女士经光大银行人员推介,认购兄弟公司——光大控股所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合计110万元。3年后,马女士将基金赎回,仅收到赎回款61.32万元。三年时间,光大银行的佣金收了,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费收了,只有马女士亏了,亏了近一半

面对巨额亏损,马女士一纸诉状,将光大银行告上法庭。马女士认为:银行推荐产品时,明知基金风险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却仍然向其推介,违反诚实信用、勤勉尽责原则和适当性义务。最终,法院判决马女士诉讼请求部分成立,酌定光大银行赔偿责任为30万。事情告终,马女士损失19万成事实。

孰是孰非,笔者不做判断。但面对这种前车之鉴,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会心里打鼓。一旦失了民心,零售业务还怎么搞?


三、华融转股,治标不治本

在光大的一系列操作下,资产确实是在增长,但一系列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随着资本不断增长,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直下行,无限接近监管红线7.75%,风险在慢慢靠近。

来源:同花顺iFinD

简单说明一下,资本充足率的原理。

银行具有天然的杠杆属性,即:用少量资本,运营大量的债权资产,以此获得较高的收益。当然,这也是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根源之一。

所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指的就是银行自身资本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代表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偿付能力。简单理解,当风险变成落地的损失,银行到底有多少钱,应付储户的挤兑

此刻,随着光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逐渐逼近监管红线,光大急需资本补血。

另外,2023年3月,光大转债(光大银行此前发行可转债)即将到期。根据协议约定,若到期持有人未转股,光大将面临巨额偿付压力

来源:银保监会官网

虽然,3月9日开始,华融开始大规模增持,并于到期前一天,将所持140亿可转债全部转股。此举,确实缓解了光大可转债兑付的压力,也稳定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业务风险依然存在,大有治标不治本之态。

光大银行,如今这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管理问题,难辞其咎。不知频频洗牌后,是否能迎来新的机遇?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