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三明治
说起电厂,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其生产的电让我们夜间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如果说起虚拟电厂,不少人可能会眉头一紧,这个概念到底从何而来?
其实,投资者对虚拟电厂讨论的热度增加还要源自这两年的夏天,因为高温天气一次次刷新着记录,电力出现了局部的短缺,随之而来的不少城市选择了限电,让人们对电网负荷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又一次质疑。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电厂应运而生。那国内的虚拟电厂离商业化有多远,投资者们能获得可观的回报吗?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一、吃到第一只螃蟹
简单来说,虚拟电厂的初衷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大量的分散负荷聚合起来,根据电力供需、电价波动等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虚拟电厂内负荷的高低,实现对电网调度、安全稳定的快速响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未来要成为主角的当下,虚拟电厂促进新能源的消纳,更是重中之重。
虚拟电厂指数走势
而从实践上看,最近一段时间玩家们也在陆续进行“抢滩登陆”。
顶层设计上对虚拟电厂的支持态度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去年发布的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就指出,要推动虚拟电厂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去年8月份,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揭牌,目前已经接入了超过85万千瓦的容量,相对于一座火电发电厂。
深圳虚拟电厂运营管理云平台
此外,去年年底,华能首台参与实时响应调节的虚拟电厂正式投产,接入总容量约111MW,超过130个终端。苏文电能(300982)与光明电力等签订了100MWh的虚拟电厂项目等。国能日新(301162)三年前就开始经营虚拟电厂业务,其智慧能源最近也获得了陕西负荷聚合商资质,相当于拿到了经营牌照。
大家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狂奔。
二、赚补贴成生存之道?
虚拟电厂本质上是作为一个特殊电厂来参与电网运行和电力市场的交易,能够灵活地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笔者曾经看到过专业机构的测算,为了满足一个地区5%的峰值负荷需求,相较于投资4000亿元的电厂及配套,建立和运营虚拟电厂的资金规模约为500-600亿元,这也可以大大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虽然国内虚拟电厂这两年才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德国Next Kraftwerke公司从十五年前就开始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浪潮。时至今日,该公司已经宣布接入了1.3万多个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电力消费单元,总装机容量超过10GW。今年年初,美国通用、福特、谷歌等各行各业的玩家也提出了“虚拟电厂合作伙伴关系”(VP3)的倡议,制定统一的标准。
德国虚拟电厂示意图
目前来看,国内的虚拟电厂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发达,商业模式还主要以为电网提供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赚取补贴为主,毕竟对于重点产业早期的发展,“拐杖”还是必要的。不同的地区的补偿标准也不同,虚拟电厂在电力调度机构发出邀约信号时,快速进行削峰填谷等需求响应,再从电网电价补贴中受益。
辅助服务补贴情况
当然了,笔者大胆预测,未来虚拟电厂将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逐步成熟的背景下,势必将更多的精力转向电力市场交易。
三、多方参与,力争共赢
如果我们把虚拟电厂的产业链拆开,你会发现主要有三类玩家参与其中:
1.电力信息化的玩家。毕竟虚拟电厂的离不开数字化,这类玩家具有电厂的建设和运营能力。
2.新能源玩家。虚拟电厂主要就是为了配合新能源企业更好的能源消纳,所以后者也必不可少。
3.电网旗下的玩家。背靠电网公司的丰富资源和天然垄断的优势,比如国电南瑞(600406)、国网通信(600131)都是这一细分赛道走在前面的玩家。
虚拟电厂产业链
最后,虽然我们说,虚拟电厂是能源转型阶段的重要变革力量,需要它对对分散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高效精准管理,但也不是说一切都能够水到渠成,德国虚拟电厂能搞得风生水起,也是有当地市场化的电价交易机制作为根基的。
毕竟有了强壮的根基,才更有可能枝繁叶茂,形成规模效应。
而反观国内,据笔者了解,虚拟电厂虽然有项目落地,但是运行中会经常出现信息报错、通信不畅的现象,因为各类设备的通信规约很不一致,虚拟电厂有时就被迫要调整规约或者调整不同设备接入,无形增加了建设成本。除此之外,网络安全隐患也是不可避开的技术难题。
此外,我国电力市场交易的发展情况如何,大家心里自然都有杆秤,笔者认为其建设远落后于高层对于其的预期,它的发展或许直接影响了虚拟电厂的成与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