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实控人被立案!“借壳+并购”,闻泰科技翻车了?菠菜原创

实控人被立案!“借壳+并购”,闻泰科技翻车了?

发布日期:2023-07-25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是转型,还是圈钱?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胡萝卜


说起闻泰科技(600745),不能不说张学政;就像聊起中国恒大(03333),不能不提许家印一样。

张学政,广东梅州人。2006年,张学政投资10万块钱,创立闻泰科技,彼时闻泰籍籍无名。此后,张学政开始了借壳并购的扩张之路,给市场讲了一个又一个故事。2020年,闻泰科技市值最高近2000亿。然而,最近两年,伴随业绩的下滑,市值已缩水近七成。

最近,闻泰再添“爆料”。

7月12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7月11日,公司控股股东闻天下及实控人张学政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未披露一致行动关系,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经上述股东自查,可能涉及以前年度与某自然人股东是否存在一致行动关系的事项。

来源:闻泰科技公告(2023年7月22日)

不知张老板隐藏一致行动人,背后到底有何猫腻?

当然,股民最关心的,还是闻泰还剩多少肉,以及自己还能分到几杯羹。我们从公司财报出发,寻找答案。


一、ODM老本行,夹缝求生

闻泰成立之初,是一家IDH(手机主板设计)公司。也就是只卖设计,不生产。不过,由于设计方案常常遭遇制造商偷工减料,成品难达预期。闻泰开始由“设计”转向“生产”。自2012年起,闻泰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ODM(手机为主)代工公司。

2019年,闻泰340亿收购全球半导体龙头之一的安世集团,成功切入半导体IDM(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销售于一体)赛道。

2021年,闻泰又豪掷24.2亿,接盘果链弃子欧菲光(002456)子公司——广州得尔塔及为境外特定客户生产摄像头的专用设备。

并购和接盘后,形成了如今的三大业务格局:产品集成(ODM)、光学模组和半导体芯片。

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总额约581亿元,三大业务占比约为68.03%5.64%26.33%。由此可见,老本行产品集成,实实在在的营收扛把子。但结果却是,干得多,亏得多。

所谓产品集成,通俗来说就是“贴牌”和“外包”。此类业务,低毛利是常态。数据显示,闻泰ODM业务毛利率基本在10%以下,最近两年更是不断下行。

来源:同花顺iFinD(因公司拓展了平板等业务, 所以在智能终端披露,但仍以手机为主)

具体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首先,价格上不来。对于闻泰来说,下游主要是苹果、华为和三星等消费巨头,闻泰没什么话语权。此外,ODM业务,本身技术壁垒较低,行业竞争激烈,抢单时有发生。闻泰只能是案板上的羔羊。毕竟,想和巨头合作的人,队排的很长。

其次,成本降不下来。对于闻泰来说,上游主要是芯片、存储和显示屏等硬核厂商,且主要是相关巨头,想讨价还价,也是不太容易。

至此,闻泰只能薄利多销

但最近几年,消费电子深陷寒冬。受此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对ODM业务经营主体闻泰通讯商誉计提减值约6.06亿元(原值约13亿,为2015年借壳上市时,原上市主体中茵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产生);再加上2022年,公司花费32.54亿元,在服务器、笔电以及车载终端等新领域撒钱研发,使ODM板块净亏损15.69亿元。2023年一季度,继续亏损1.08亿元。

来源:闻泰科技2022年年报

来源:闻泰科技2023年一季度报

二、转型业务,未来可期?

说完老本行,再来看看巨资并购的两大转型业务。

先说24亿买来的光学模组业务。闻泰接盘得尔塔的初衷,大概是想借此重回果链,重操欧菲光之旧业。

但财报显示:自2021年以来,整个光学模组业务累计净亏损7.18亿元(2021年、2022年、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亏损3.35亿、3.35亿元、0.48亿)。可见,目前光学模组业务,也是个赔钱的买卖。

来源:闻泰科技2022年年报

再说340亿买来的半导体业务。半导体业务,是闻泰唯一赚钱的买卖。

财报显示:2022年,半导体业务实现净利润约为37.49亿元,扣除两个“猪队友”的亏损,公司勉强盈利13.60亿元,较上年下降约46%。不到三成的营收,撑起了闻泰全部的利润。

来源:公司2022年年报

那么,半导体业务成长性如何,撑得住吗?

据财报披露:2022年,安世收入结构中,约48.6%来自汽车,电动汽车是公司半导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来源:公司2022年年报

但产品端来看,公司重点产品线包括:晶体管(ESD和TVS等)、Mosfet功率管、模拟与逻辑IC,营收占比约为46.3%31%18.2%。而电动车更需要能够适应高压工作环境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近期,虽公司公告称,IGBT产品已经量产。但是,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要不就自研,如比亚迪(002594);要不就向老牌厂商采购。半路而出的闻泰,能拿到多少的订单,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一旦撑不住,200多亿的商誉,将谁来买单?


三、债台高筑,高管加薪

从业务来看,闻泰的三驾马车,有两驾是倒骑驴。

公司盈利差,经营现金流也不会好。财报显示:最近两年,500多亿的营收,也只有十几亿的经营现金净流入(2021年:17.49亿元;2022年:16.64亿元)。然而,2022年,仅半导体和光学模组生产线改造投入就高达21亿元,靠自己没戏,只能大额举债经营。

来源:公司2022年年报

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一年内需偿还借款(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约86亿元,而货币资金余额仅仅88亿元,其中还有16亿元为受限使用资金,偿债压力山大。

来源:公司2022年年报

不仅如此,就这88亿现金,几乎可以说都是借来的。2021年,闻泰发行可转债融资86亿元,2022年余额约75.56亿元。所谓可转债,顾名思义,预期有利可图就转股,预期无利可图便只赚利息。面对业绩下滑,股价跌跌不休的现状,可转债持有者若选择持有到期(2027年),届时,闻泰将直接面临巨额偿还压力。

来源:公司2022年年报

而在公司业绩不佳,且明显缺钱的情况下,张总却大幅涨薪。据财报披露:2021年,张总薪酬约763万,但2022年直接上涨为2,581万。当然,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但在闻泰净利润近乎腰斩的情况下,老大大额涨薪,不免让人不解。

此刻的闻泰,可以说千疮百孔。老本行持续亏损,新业务前途未卜。身负巨债,老大陷塌房风波。静待靴子落地,或许那将是最后的一棵稻草。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