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冰激凌
五年前,自动驾驶行业在智能化时代的趋势下,成为一股浪潮,全年投融资事件达78起,投资金额811亿元。
五年过去了,自动驾驶玩家们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22年投资金额仅为2018年的1/3左右,玩家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越冬,或者说如何继续留在牌桌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玩家们继续生存的重要课题,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智能化和安全发展的刚需组件,这几年渗透率在稳步提升。以去年为例,我国乘用车市场的毫米波雷达装车总量已经接近1650万颗,同比增长了35%,有专业机构甚至预测,到了三年后,我国毫米波雷达搭载量将达到4250万颗。
毫米波雷达涨幅情况
那么,在自动驾驶行业趋冷的前提下,毫米波雷达能成为黑暗中的一束光吗?笔者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4D毫米波雷达虽好,也须冷静看待
毫米波雷达,作为汽车智能驾驶感知层面的主流技术路线,其装载量预测将高速增长,离不开产品的迭代升级。
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增长预测
这不,今年年初,4D毫米波雷达就火了一把,让不少投资者为之兴奋,甚至说它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新方案,当时让不少上市公司比如晋拓股份(603211)、越博动力(300742)、中英科技(300936)等纷纷迎来了大涨。
其实据笔者分析,一方面,4D毫米波雷达也不是什么黑科技,其实就是传统毫米波雷达改良的成果,相较于原来多了一个探测物体高度的能力,另一方面,涨停的那些上市公司中,像晋拓股份毫米波雷达产品的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0.2%不到,越博动力更是在2022年未发生毫米波雷达相关交易,所以炒作的意味更浓一些。
但凡事都要辩证看待,4D毫米波雷达本身,因为增加了俯仰角的测量信息,可以是汽车在更恶劣的场景下保持更好的性能。
4D毫米波雷达示意图
而一直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的特斯拉,在新款的Model X中增加一个4D毫米波雷达,总成本为120美元左右,内置的AI芯片来自AMD和美光。此外,汽车电子龙头博世也完全放弃开发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转头就将4D毫米波雷达将成为它的重要业务版块之一。
虽然4D毫米波雷达凭借其优异的功能,让不少玩家觉得“真香”,但是当前这个细分领域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只是在宝马等几个高端品牌上进行了装车,玩家们还没有实现规模化量产,它的上路表现如何,还需要积累大量数据来验证。
所以,短时间内,笔者觉得4D毫米波雷达也很难直接替代激光雷达,尤其是激光雷达拥有极强的成像能力,可以在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中展现出更大的优势,不夸张地说,4D毫米波雷达如今是在利用激光雷达高成本下的“空子”。
二、渗透率提升,国内玩家能雄起吗?
回到毫米波雷达这个市场中,今年的市场渗透率已经占到了20%以上,在新能源与燃油车中,渗透率均有明显涨幅。
毫米波雷达渗透率
如果我们把毫米波雷达的产业链打开,你会发现上游原材料中最重要的是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它占生产成本的20%-25%,而正是由于它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该领域主要还是由海外大厂(比如凌飞凌等)把控,国内有加特兰微电子、清能华波等厂商,整体实力偏弱,国产替代的难度其实不小。
毫米波雷达产业链
而毫米波雷达应用频段集中在24GHz频段、77GHz频段等,我国在24GHz频段毫米波雷生产技术较为成熟,但77GHz毫米波雷达体积更小、检测精度更高,预计市场增速要超过24GHz,国内玩家在这个市场上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整体来看,毫米波雷达这个市场主要也被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外博世、大陆集团两家就占据了超过55%的市场份额,而国内玩家这几年的不断发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毫米波雷达竞争情况
目前,经纬恒润(688326)正与4D毫米波雷达芯片供应商Arbe紧密合作(2022年向Arbe定购了34万个雷达芯片组,目前已完成样机研发,是否能够支棱起来,明后年将成为关键。
三、稳定量产,将成为1-100的关键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如果是毫米波雷达非要和激光雷达争个你死我活,很明显是没有必要,两者优势互补,本质上,毫米波雷达就是为下游车企提供了一个兼具感知性能以及上车成本的性价比选择。
而对于国内的毫米波玩家来说,现在和国外的传统龙头确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想要在4D毫米波雷达上实现弯道超车,笔者认为有着不小的难度,这需要在上游软硬件上共同发力,才有希望取得突破。
展望未来,实现过车规验证和稳定量产上车将成为毫米波雷达产业玩家实现腾飞的基础门槛,当玩家们跨过了门槛,或许前路将是一片光明。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