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重磅文件出台!人形机器人,离高增长还需几步?菠菜原创

重磅文件出台!人形机器人,离高增长还需几步?

发布日期:2023-11-07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自主突破,亟待加速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冰激凌


最近,人形机器人彻底火爆全网,赛道上的一些玩家如巨能股份(871478)一天就上涨了30%,股价终于止住了下跌的颓势。

巨能股份股价变化

此外,昊志机电(300503)也迎来了强势起飞,其生产的谐波减速器控制系统电机等产品,都是人形机器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也实现了小幅增长。而放眼海外,亚马逊正在测试人形机器人Digit,说是到五年之后,机器人制造工厂就能够实现每年10000台的产能。

其实,人形机器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笔者查了一下,美国西屋公司在1927年就已经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人形机器人“Televox”。时间过去了快100年,但是客观的说,因为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应用场景少等一系列原因,目前该行业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用一组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截至今年三季度,机器人产业链上共有35位上市公司发布了三季报,整体来看,前三季度玩家的收入同比下滑5%,归母净利率同比下滑14%,这绝对不是一个高增长行业应该有的特征。

那么,人形机器人为什么偏偏在这时迎来了大涨,未来的天花板有多高呢?笔者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一纸文件的力量

人形机器人的出圈,本质上可以归结于一场大会和一纸文件。

前不久,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不少玩家终于有了“秀肌肉”的舞台,祭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近600件展品参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而人形机器人成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给笔者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比如小米(01810.HK)的铁大机器人,可以感知人类情绪、识别45种人类语义情绪,而且现在机器人身上用到的技术,未来都可以用在小米汽车上,没有搞重复建设。

小米的机器人

此外,在机器人大会上亮相了Walker X的玩家优必选,最近也是IPO备案获通过,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但是从其年报进行分析,过去三年的净利润都是亏损,而且至少亏损了7亿元,初步判断还在“烧钱”获取市场的阶段。

产业化有戏,高层自然不会放过这片蓝海市场,这不,关于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就于前两天印发了,官方给其定的调子就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见其地位之高。


这份文件中也说了,关键目标就是2025年,“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我国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个目标的背后,据专业机构估算,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

此外,北京最近也设立100亿元规模机器人产业基金,准备支持机器人融资上市,从资本的角度助推行业成长。那这么大的蓝海市场中,作为投资者的我们该如何抓大放小呢?


二、核心零部件,成为突破关键

当我们仔细阅读这份文件的时候,你会发现文件特意强调了要“夯实基础部组件”,这也意味着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游玩家的发力。

笔者认为,机器人中的丝杠就是个不错的市场。

简单来说,丝杠是机械设备中将回转运动、直线运动相互转换的传动元件,有着比较高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是精密零部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零部件之一。

丝杠示意图

就以目前进展较快的特斯拉为例,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迭代,完成了开发平台建造以及Optimus产品的精彩亮相。而且Optimus的目标价格就是2万元,降本的路径也很清晰,笔者看来就是通过汽车产业链的配套、规模效应和算和自动驾驶的算法协同。

而对于Optimus的零部件中的丝杠,就是一个目前国产化率比较低的领域,价值量大约占17%。当前,我国滚柱丝杠行业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10%,目前产能主要集中于欧洲、 美国等,但是行业的整体产能是稀缺的,因为人形机器人对承载力要求高,这意味着中高端的丝杠玩家才有可能在这个领域立住脚跟。

滚柱丝杠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机器人的放量,预计滚柱丝杠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

三、理性思考后,再出发

当笔者最近浏览人形机器人的新闻时,基本上已经把这个行业吹上了天,彷佛谁不立马进入这个赛道,谁就要赶不上下一个风口。

但实际上,从波士顿动力、特斯拉、再到国内的一众玩家,让这个赛道显得越来越挤了。纵观这个行业近百年的发展,产业化依旧没有实现,究其根源,性能成本是核心阻力。

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上需要具备通用性,这就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技术集成和融合,需要对更大的数据集建模。今年很火的大模型的普及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软件公司和机器人玩家的合作之路,笔者判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此外,从应用场景上看,笔者觉得当下主要发力的点还是在B端场景中进行探索,毕竟其上万元的成本就摆在那里,而且目前来看不是消费的刚需

所以大概率3年之内,人形机器人不是一门好生意,短期的炒作需要理性。再往后,或许行业的拐点会逐渐到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