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火锅
2024年开年,核电迎来重磅利好。
元旦节前(12月6日),我国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超90%。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不仅如此,核电更前沿的技术路线——核聚变的商业化也被提上了日程。可控核聚变装置预计将增加对高温超导带材的需求。受此影响,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商永鼎股份((600105),从一个市值不到百亿的小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巨大的潜力股。
不过,所谓潜力却经不起推敲。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超导线材商业化的西部超导(688122),也仅限于低温超导领域。至于高温超导,八字还没一撇。而除了虚无缥缈的高温超导外,永鼎股份主业,可谓一片惨淡。
一、高温超导,虚无缥缈
先花点时间了解下什么是超导,跟核电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核能有两种释放能量的方式,一是核裂变,二是核聚变。目前核电主要采用的是核裂变。但核聚变其实是一项更优解,其同等燃料释放能量远高于核裂变;且原料容易获取,经济性好;在运行中也不会出现类似裂变型的事故,安全可靠。
简单来说,核聚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且安全性更好。只是核聚变唯一的缺点就是,实现难度太大。
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就需要对高温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包括利用引力约束、磁场约束、惯性约束几种方式。其中,磁约束是我国主要发展技术路线。而通过磁场用以约束质子运动的装置,就叫托卡马克。
此时,就有超导材料的用武之地了。
超导材料具有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零电阻、完全抗磁性和宏观量子效应,能够为核聚变反应提供更强磁场。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卡马克,俗称“人造太阳”,就是采用了NbTi和Nb3Sn两种超导线材。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承担了69%的NbTi超导线和7%的Nb3Sn超导线生产任务,全部由西部超导提供。
应该说,最初的西部超导,就是为此而生的。时至今日,西部超导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超导商业化的企业,不过,仅限于低温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需要在极低温环境中才能维持超导态。根据临界温度的高低,超导体又分为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一般来说,Tc(临界温度)<25K的超导材料称为低温超导材料,而Tc≥25K的超导材料则为高温超导材料(25开氏度(K) = -248.15℃)。
所以比起低温超导,高温超导能够极大降低制冷成本,而且,能够产生的稳定磁场强度更高,进而可以大大缩小托卡马克装置(TFR,核反应常用装置)的体积。
若磁约束核聚变装置能够突破小型化难题,将为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向前推进一大步。而若核聚变能够商业化应用,将彻底颠覆整个能源行业。
这样想想,高温超导似乎真的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理想、甚至是幻想的基础上。而回到现实来看:
第一,高温超导带材大规模制备技术尚不成熟,且生产成本较高。目前高温超导始终未得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其制备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约束装置小型化或许是影响核聚变应用落地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前,核裂变电站已经能够实现全年稳定运行,而核聚变当前最高稳定运行纪录是在1.2亿°C的条件下,维持了403秒。
来源:海通国际
由此可见,可控核聚变距离商业化落地,只怕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而以此为重要应用场景、且自身还存在技术瓶颈的高温超导,又谈什么市场潜力?
二、主营业务,一片惨淡
除了只见投入未见产出的高温超导业务外,永鼎股份主要收入来源于光通信和电力传输领域。2023年上半年,汽车用电缆和海外电力工程承揽约占总营收65%,光电缆及通讯设备约占31%。
永鼎股份在光通信和电力传输市场广撒网,但从结果来看,却并不如意。2023年上半年,汽车用电缆、光电缆及通讯设备营收分别同比下降8.05%、下降4.63%,三大业务中已有两项下降。
来源:永鼎股份公开数据整理
至于海外工程承揽业务,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45亿,同比增长26.76%。乍一看还不错,实则进一步拉长时间段来看,早在2021年上半年,海外工程承揽业务就已实现了7.92亿的营收。
可见,永鼎股份三大业务板块全线疲软。不仅如此,每项业务利润都不高。根据2023年三季报数据显示,永鼎股份综合毛利率只有16.31%,净利率3.36%。
而在这3.36%的净利率背后,还包括投资收益占营收2%,其他收益占营收1%(根据半年报显示其他收益主要是政府补助)。从实际经营角度来看,永鼎股份始终徘徊在盈亏平衡的边缘。
来源:永鼎股份2023年半年报
相比之下,西部超导至少凭借低温超导实现了商业化。不过下游应用场景有限,主要用于大科学工程项目以及医用磁共振成像装置领域,目前仅占公司总收入2成左右。
如今,从低温超导赛道出发的西部超导,已将业务延伸到了钛合金等领域。根据2023年半年报显示,西部超导高端钛合金、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合计实现营收超16亿,占总营收76%以上。
不过,西部超导的高端钛合金、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主要用于军用航空领域,
笔者曾在《西部超导VS宝钛︱高端钛双寡头,谁更胜一筹?》一文中分析过,军需产品研发和验证周期长,回款周期长;西部超导既有现金流压力,又面临业绩波动风险。2023年前三季度,西部超导收入利润双降,分别同比-5.47%、-35.12%。
来源:同花顺-西部超导
三、遥不可及,画饼充饥
超导这两个字,在资本市场上相当有分量。与超导概念挂钩的企业,似乎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西部超导是低温超导赛道绝无仅有的存在,但即便如此,仅靠超导业务仍然独木难支。低温超导已经成功商业化,但商业化的背后,却十分依赖于科学工程项目。随着ITER项目完结,高毛利率的ITER用线材营收已逐步下降。
近年来,西部超导也在积极开展新型高温超导材料研发与工程化,不过,显然也没有什么实质性成绩。
来源:同花顺iFinD-互动问答平台
高温超导无论是自身技术,还是下游应用场景,都远未成熟。被寄予厚望的核聚变,仍然遥不可及。
有预期是好的,但若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只恐终有一日会破灭。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