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药明系闪崩!药明康德,境外动荡,境内无力菠菜原创

药明系闪崩!药明康德,境外动荡,境内无力

发布日期:2024-02-05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cxo一哥,内忧外患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1月26日,美国一则名为《声明安全法案》的提案,引发了医药板块的一起血案。

信息显示,提案一旦通过,将限制联邦政府资助的医疗机构使用外国对手生物技术公司,其中就包括享有“药王”之称的药明康德(603259)。消息一出,不仅药明康德,整个药明系,包括药明生物(0269 HK)(药明康德曾是其事业部)和药明合联(02268 HK))(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合资公司)股价直接闪崩。

截至1月31日,药明康德股价,已三个交易日下降。其实,药明康德一直患有“境外依赖症”,虽努力发展境内活力,但效果并不显著。面对动荡的国际形势,药明康德的市值严重缩水,股东更是频繁减持,可以说波“劫”不断。

来源:东方财富官网—药明康德 (截至2024年1月31日)

一、严重依赖境外,恐成最大受害者

药明康德是医药外包(简称CXO)行业的龙头,主要为药企提供研发外包服务(CRO),以及研发生产一条龙服务(CDMO)。

具体业务来看,主要包括: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细胞及基因疗法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其中,化学业务为主要创收业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约188.71亿元,其中化学业务约134.67亿元,占比约为71%

营收从区域来看,药明康德尽显“境外依赖症”。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境外收入约156.44亿元,约占总营收的83%。其中,根据公司半年度披露,约123.7亿元来自美国。很好理解,医药外包行业,接的就是医药创新型企业的订单,而全球创新能力强且有能力投入巨额研发的企业,几乎都是欧美的巨头。

来源:同花顺iFinD—营业收入—按地区

严重依赖境外(美国),一旦海外政策“变天”,其业绩将直接遭受冲击。

虽然,1月26日晚,药明康德即发布公告澄清:该法案尚未生效颁布,按立法程序,需要美国众议院和美国参议院分别在相应委员会审查后,对各自的法案版本进行投票以形成最终版本。因此,法案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会发生变更。

来源:公司公告(2024年1月26日)

但“可能”并非“肯定”,法案一旦落实,对药明康德来说,就是致命一击。

而且,就在1月26日(同一天),国际CDMO巨头Lonza(龙沙)官宣:将关闭其位于中国广州的生物技术工厂,该工厂在2018年启动,2021年刚全面投入运营。运营仅两年,即宣布关门,似有所指。


二、发展境内,效果不显著

其实,这次《草案》事件,并非第一次。

过去几年间,类似此次《草案》的消息屡见不鲜,例如曾引发市场恐慌的“预退市清单”以及“未经核实名单”等等,均给医药外包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很明显, 我国的医药外包龙头们早已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面对一次次“狼来了”,药明康德也在不断改善公司的营收结构。但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显著。

2023年上半年,境内业务营收虽有上涨,但占比仅为17%。根源在于,国内创新药市场研发整体投入不足,相较于境外,并没有适合研发外包发展的土壤。

来源:同花顺iFinD—营业收入

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中国上市药企中,研发费用前三名为:百济神州(688235)、恒瑞医药(600276)和中国生物制药(01177)。其中,素有“研发一哥”之称的百济神州,2022年总研发投入约112亿元

来源:药融圈

对比美股,2022年默沙东(MRK)研发费用约135.48亿美元,紧排其后的辉瑞(PFE)和诺华(NVS),研发费用也是非常可观。

相较而言,轻研发而重销售,是国内药企的典型特征。药企研发投入不高,研发外包公司的生意自然没得做。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境外虽有业务,但风雨飘摇;境内虽安稳,但却无生意可做,这就是药明康德面临的困境。

受此影响,药明的市值一路缩水。截至1月31日,药明康德总市值仅剩1600亿元,较2021年巅峰时刻(最高市值近5000亿),已经缩水2/3。曾经的大白马,此刻已跌落神坛。

来源:亿牛网

三、减持,根本停不下来

市值的大额缩水,一方面源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莫测,另一方面便是高管和股东的频繁减持

2018年5月,药明康德才登陆上交所,一年之后,便开始了频繁减持。

公开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药明康德减持次数高达34次,其中2019年最多,约为14次。减持股东多为公司高管层,包括公司研发负责人、首席财务官及董秘等等。

更值一提的是,2021年,药明原股东之一的上海瀛翊投资中心偷偷套现28.94亿元,竟未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其减持计划。药明康德因此被上交所出《监管工作函》,最终上海瀛翊也被处2亿元的罚款。

来源:药明康德公告(2022年5月13日)

刚刚过去的2023年,虽然仅进行了三次减持,但在某财经媒体发布的2023年A股减持榜单中,药明康德以一年超百亿元的减持金额列在首位。换句话说,曾经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此刻成了减持最多的“弃儿”。

来源:读数一枳

作为CXO一哥,此刻的药明,主打一个内忧外患。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