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热干面
对于电动车车主来说,续航里程曾经是影响其购车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来看,市场上各种电车的主流续航已经能够达到至少500km,里程焦虑算是有所缓解。
然而,在当前“内卷”的锂电池,主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两种路线已经触及能量密度的天花板,大家都在寻找下一种技术路线。就这样,固态电池逐渐映入了投资者的眼帘。
而最近,固态电池在资本市场也迎来了大爆发,板块指数一天上涨了4.2%,像宣称实现固态电池技术真正突破的鹏辉能源(300438),直接用20cm温暖投资者。但鹏辉能源也说了,其固态电池产品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前期,预计一年内不会大批量生产,对本年度公司业绩没有大的影响,但这丝毫不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但从业绩上来看,鹏辉能源净利已暴跌91%,固态电池已经成为其遮羞布。
国轩高科(002074)则披露已经能实现车规级全固态电池制备及基础性能验证,称这是全固态电池从0到1的突破。
那么,固态电池真的成为了全锂电圈的希望了吗?它离大规模量产究竟还有多远?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成本是绕不过去的砍
顾名思义,固态电池就是将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但是目前,固态电池最终技术路径还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且没有一种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了。据笔者了解,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是最有前景的三类技术,但每种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缺陷。
所以,其实这个细分领域最重要的护城河就是技术门槛。毕竟,固态电解质具有脆性,在生产过程中极有可能损坏。但是其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在离子电导率、能量密度、耐高压、耐高温等关键指标上,都优于液态电池。
然而,固态电池的成本,仍然是其产业化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固态电池的技术演化路径其实是“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现在市场上有些玩家号称的固态电池,其实准确的说是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被业界视为是具有颠覆性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
但是,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难度,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难度相比,丝毫没有减弱。国内短期聚焦于更具经济性的半固态路线。
据专业机构测算,半固态电池在良率是90%的情况下,成本大约是0.87元/Wh,这要比目前主流的三元电芯成本高出不少,后者是0.4-0.5元/Wh。以蔚来汽车目前150kWh半固态电池包为例,据笔者了解,其成本高达25万元。电池成本都已经跟主流电动车售价相当,这如何让车主接受呢?
但是,有不少玩家对于未来的降本表示非常乐观,比如欣旺达(300207)就称能在2026年将聚合物体系的全固态电池成本降至2元/Wh,而且全固态电池产线2026年就能实现量产,届时产能可达1GWh。目前欣旺达已经完成了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小试。
二、玩家们的抢滩登陆
既然固态电池成本这么高,上车这么难,为什么玩家还要一拥而上呢?
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一个是其快充能力,离子导电性强让其充电速度能有大幅提升,充电10分钟就能跑800公里。当然,如果市场上换电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这个优点彷佛就没那么重要了。但是目前来看,还很难实现。
另一个则是里程提升,固态电池可以轻松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尤其是冬天,表现同样优秀。
从目前的市场化情况来看,官方还没有出台真正的固态电池补贴政策,还处于观望阶段。据笔者观察,其实海外玩家对于固态电池的兴趣更大。比如三星SDI表示其首批固态电池已交付给电动汽车制造商,并进行了约六个月的测试,其固态电池技术将能量密度提升40%至900Wh/L。
此外,丰田也表示可以制造出充电10分钟续航里程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在2027-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德企更是不甘落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电池公司PowerCo就准备和固态电池玩家(Quantum Scape)加深合作,尽快推动固态电池上车。
欧美日韩玩家齐上阵,也是希望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而且不少国家还有补贴支持。比如日本官方资金扶持力度超2千亿日元,就是为了在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韩国则是提供税收抵免支持固态电池研发。
这样一来,在这么强大的资金支持下,玩家们自然会倾尽全力。
三、撑起万亿梦想?
不少锂电玩家在如今这个内卷的局面下,都将目光放在了固态电池上,希望用一场豪赌来赢得未来。
但是笔者坚信,固态电池技术进步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毫无疑问三元和磷酸铁锂是主流电池技术路线,而且短期内地位不可撼动。
目前的半固态解决方案或许只是一个过渡,但是技术仍不成熟。
成本和技术,无疑是横亘在固态电池商业化道路中的最大阻碍,未来这两座山如果能够翻越,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