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原创文章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原创文章 > 菠菜原创 > 浩欧博 | 上市三年,业绩下滑,易“主”脱困菠菜原创

浩欧博 | 上市三年,业绩下滑,易“主”脱困

发布日期:2024-12-06 来源: 作者:admin字体:大
摘要:
实控人易主,能改命?


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绿豆汤

10月30日,浩欧博(688656)披露的一则控制权拟变更公告,彻底将其送上了风口浪尖。根据公告,辉煌润康及其一致行动人双润正安(中国生物制药(01177)控制主体)将通过“协议转让+部分要约”的方式,向浩欧博原股东收购股份。本次权益完成后,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将正式易主中国生物制药。

而中国生物制药,到底是何方神圣?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2024年6月发布的榜单,中国生物制药位列第38位,而中国只有两家中国药企能够取得此成绩。对比足见,中国生物制药在国内外的行业地位。

傍上了大腿,浩欧博的股价,如同坐上了马斯克的火箭。

来源:东方财富官网-浩欧博(截至2024年12月3日)

但自2021年上市之后,浩欧博就面临收入增速下滑、增收但不增利以及展业困难等问题。或许易“主”(控制权)求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上市即变脸,收入增速下滑

从业务来看,浩欧博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细分来看,公司专注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其所生产的检测试剂应用于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此外,还进行设备的租赁和销售。

2024年上半年,公司试剂业务收入占比约为91.75%,其他销售业务占比约为5.18%,试剂业务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来源:同花顺iFinD—营收结构

然而,自2021年上市以来,浩欧博的收入增速,有种“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虽然,2023年,因疫情放开,需求集中释放,收入增速有所提高。但并不持续,2024年又被打回原形。

来源:同花顺iFinD—营业收入

具体原因,笔者从供需两个角度来分析。

先说,需求。在众多的体外检测方向中,浩欧博专攻过敏和自身免疫诊断领域的产品。一句话,非刚性医疗需求。此外,部分地区也未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医保范围内。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下游需求疲软。

再说,供给。随着大型药企凭借其强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在过敏和自身免疫领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导致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竞争十分激烈。

不仅如此,公司还面临技术路线转换的问题。目前,体外诊断行业的主流方法为: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且化学发光法以其明显的技术优势,正逐步替代酶联免疫法,而酶联免疫法恰是浩欧博目前的主要产业化路线(光化学处逐渐产业化的阶段)。

来源:浩欧博2024年半年报

二、高费用,低盈利

增速虽慢,但至少收入还处于增长状态下。但从净利率来看,公司的盈利能力,却是实实在在的每况愈下。

来源:同花顺iFinD—销售净利率

最近几年,虽然公司的毛利率有小幅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而自2022年开始,公司的净利率只有10%左右,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率已跌破10%,仅为8.65%。放眼整个体外检测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浩欧博的各项盈利指标均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盈利能力来看,浩欧博明显不及格。

来源:同花顺iFinD-同业比较

具体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高营销。体外检测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投入大量费用,进行市场推广、客户维护和产品宣传等,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高营销投入,是行业的通病,浩欧博当然也不例外。历史数据显示,浩欧博的销售费用占比稳定维持在25%左右的区间内。

来源:同花顺iFinD-销售费用/营业总收入

二、高管理费用。除了行业通病,高额管理费用是公司的专有病症。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管理费用占比高达17.49%。公开信息显示:管理费用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可见,但靠公司的业绩,已无法留住公司的核心人才。

来源:同花顺iFinD-管理费用/营业总收入

三、开拓新业务,路不好走

面对体外检测行业的困境,浩欧博开始探索新的业务,即:脱敏药。

公开信息显示:浩欧博与 Inmunotek S.L.公司签订独家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其旗下的欧脱克系列脱敏药品到中国市场,并开展国内销售和注册工作,以打通过敏行业上下游业务。

可见,非自研,而是进口。

根据公司的计划,新业务的拓展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现在海南自贸港医院进行宣传和销售;

第二步,在中国进行注册。据半年报披露,目前尚处第一步。

来源:浩欧博2024年半年报

此外,笔者认为这第一步,就不太容易。第一步中,欧脱克系列产品仅可在海南乐城先行区医院销售,且患者需亲自到乐城接受诊疗、支付相关费用,每次只能开具3个月使用的药品,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第一步都不好走,那何谈注册(进口药只有注册后才能在境内销售),更谈什么创造利润呢?

不知抱住中国生物制造的大腿,一切能够迎刃而解吗?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