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就在近期,A股迎来了春节“红包”行情。其中,汽车芯片板块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比如瑞芯微(603893)一周累计上涨了10%,全志科技(300458)、兆易创新(603986)等玩家也紧随其后。
瑞芯微股价变化(来源:百度)
而上涨的背后,或许和中美未来大概率的脱钩断链有一定的关系。就在上个月,我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建议国内相关企业谨慎采购来自美国的芯片,美国的汽车芯片不再可靠和安全。而且还表示,坚决反对美国政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
毕竟,去年12月初,美国宣布了新的出口管制规定,将更多半导体设备、高带宽存储芯片等半导体产品列入出口管制,让国内很多下游玩家忧心忡忡,上述协会的表态也证实了这一点。
现如今,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而汽车芯片作为关键技术支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大脑”。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600-700颗芯片,电动汽车所需芯片量已经达到了1600颗/辆,而叠加智能化的进步,这个数据想必还会增长。
那么站在当下,汽车芯片的未来能实现持续增长吗?国内玩家,究竟何时迎来爆发,今天就让笔者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玩家业绩,增长略显疲态
从整个半导体市场看,去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166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23%,季度销售额环比增长速度创下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而且,据华金证券预测,我国智驾芯片2025年—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40%,到了2030年,智能驾驶的普及率将达到70%以上,芯片数量很有可能突破1000亿颗/年。
虽然未来的潜在增长很美丽,但是当前玩家的业绩却惨兮兮。2023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增长16.5%,去年的实际数据虽然还没有出炉,但笔者大胆预测,市场的增长一定会相出现放缓,因为头部厂商基本上都出现汽车芯片销售颓势。
在汽车芯片市场,使用传统制程的混合信号芯片厂商一直是这个赛道的主要玩家。以意法半导体为例,从当下的业绩来看,去年第四季度的总收入大约是3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2.4%,虽然其个人电子产品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也抵不过汽车领域收入的下降。
意法半导体业绩(来源:公司官网)
无独有偶,作为芯片玩家的大佬,恩智浦半导体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汽车行业,公司去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公司表示,除了中国外,几乎所有地区的制造业都出现了一定的萎缩,而且这种需求的下滑有可能继续持续下去。
除了业绩下滑的压力,恩智浦的库存状态也需要高度关注,比如在去年二季度财报中,公司九披露分销库存为1.7个月,略高于第一季度的1.6个月,但远低于渠道2.5个月的库存时间。在汽车市场有所疲软的情况下,公司主要产品的出货量继续低于汽车终端需求。
02
看好国内市场,国外玩家虎视眈眈
虽然国外老牌汽车芯片业绩出现了下滑,国内有些玩家却意外的迎来了业绩增长。比如国芯科技(688262)汽车电子芯片业务实现收入4500多万元,收入体量及出货量达到接近2023年全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在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在智驾芯片领域这些年也获得了不少突破。就比如蔚来在去年7月宣布首个车规级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成功流片,未来这些芯片未来将转换为供公司自研的芯片。
就在一个月后,小鹏汽车宣布图灵芯片成功流片,可用于L4级自动驾驶,支持300亿参数的大模型在端侧运行。而在座舱芯片方面,芯擎科技的芯片已经出货量达到了60万片,其单芯片舱泊一体解决方案与传统方案相比,每辆车能够节约700—1200元。
国内玩家在不断进取的同时,国外玩家也没有止步于此,在美国升级针对中国大陆半导体的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恩智浦那就对外披露,准备建立一条中国芯片供应链,以满足客户需求。此外,意法半导体也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公司(688347)达成合作,后者将于2025年底负责为意法半导体代工生产40nm模拟芯片。
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玩家,谁都不想放弃我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03
追求性价比
毫无疑问,虽然全球电动车这些年的增长速度并不慢,但是去年的需求确实出现了放缓。由于车企前期囤货,导致部分汽车芯片(比如功率半导体等)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更悲催的是,电动车降价带动车企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价,使得汽车半导体供应链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
在此背景下,很多汽车公司也正在考虑使用更多非车规级芯片,即在一些不重要的系统,就比如车载娱乐系统和显示屏使用的驱动芯片,由于不会影响到驾驶安全,可以更换为非车规级芯片,而这也是降本增效带来的必然结果。毕竟,车规级芯片价格通常较消费级芯片成本高出20%,但是使用寿命会更长。
但能否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中找到平衡,是每一位芯片玩家和整车厂,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