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蛋黄酥
秋冬季是不少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除了近期屡登热点的“甲流”之外,其实会引发腹泻的诺如病毒也频频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去年底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诺如病毒聚集性感染事件,10月陕西某幼儿园48名幼儿集体感染的新闻更是牵动了不少家长的心,所以对诺如病毒的防治也是疾控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关于印发学校等重点场所 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的通知,来源:国家疾控局
诺如病毒相关题材股也在A股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康华生物(300841)的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去年获得了海外授权,且年底终于获批在国内开展临床实验,而之江生物(688317)等厂商的检测试剂盒也已经进入公共卫生领域。但受制于研发难度和产品需求等负面因素,诺如病毒相关业务恐怕空间有限。
一、传染性极强,尚无疫苗和药物上市
先介绍一下概念。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RNA病毒,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腹痛等症状,对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缺陷人群威胁较大。而且诺如病毒传播力惊人,不但能在体外环境存活三周之久,而且只需要寥寥18个病毒粒子就可以完成传染。这是什么概念?一个人感染后一次能排出数十亿粒子!
诺如病毒,来源:网络
不过根据国家疾控局印发的防控消毒技术指南,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高水平含氯消毒剂等手段对患者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覆盖和清除。需要注意的是,诺如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较强,酒精就对其无效,所以读者朋友们选用消毒剂时可别白费了力气。
聚焦到产业维度,除了常规消毒之外,我们对其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很遗憾,目前是这样的。
和其他RNA病毒类似,诺如病毒也具备高度变异性,而且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抗原差异,研发难度比较大,所以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药物或疫苗获批上市。
不过人类还是在努力的,毕竟每年诺如病毒会导致全球近7亿人次感染和20万例死亡。海内外不少疫苗企业都在致力于这个赛道的研发,至少9款候选疫苗已经处在临床实验阶段。
二、国内上市公司疫苗&试剂盒两开花
国内公司方面,康华生物旗下的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在研价次最高的疫苗之一。顾名思义,涵盖了6种主要的基因型,理论上90%以上的诺如病毒感染都被囊括其中。在2023年获得美澳两地临床许可后,康华生物在2024年底公告称进一步获得了国内临床实验许可。
同时,这款候选疫苗获得了行业的看好。美国公司HilleVax于2024年1月和康华生物签署独家协议,拿下了中国以外地区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权利,交易金额最高可达2.7亿美元。而且在2024Q3,康华生物披露已收到了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虽然国内还未最终获批上市,但公司已通过海外授权赚得了第一桶金。
康华生物关于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毕赤酵母) 获得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的公告,来源:公司公告
还有几家国内企业也瞄准了这个赛道,像智飞生物(300122)旗下四价重组诺如病毒疫苗已经在多地启动Ⅲ期临床,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华北制药(600812)和远大赛威信的产品也获批临床试验或已走到Ⅲ期临床。
总之,虽然截至目前只有康华生物吃到了肉,不过身后追兵已然不远。至于相关产品的获批上市时间,智飞生物预计是2026年,不过笔者认为疫苗周期不确定性比较强,明年的话可能偏乐观了。
国内部分诺如病毒疫苗研发情况,来源:笔者整理
除了疫苗之外,检测试剂盒也是诺如病毒所能带来的主要业务方向。毕竟其传播力惊人,在诸如学校和医院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会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在这方面,A股部分上市公司也已有所布局。
达安基因(002030)开发的诺如病毒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早在2021年就宣布获得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认证,英诺特(688253)在2022年年报中也提到产品覆盖诺如病毒检测领域,而之江生物在2024年底则是在投资者关系平台宣称旗下试剂盒已经应用在了公共卫生领域。
不过上述上市公司均未披露具体销售额,这块业务估计体量有限且对厂商来讲并不重要。
三、重重阻力下,市场天花板恐怕不高
从上市公司表现来看,诺如病毒相关业务其实存在不止一个痛点。
首先,疫苗研发本身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除了上文说过的高度变异性之外,诺如病毒是难以在体外大规模培养的,这就造成研发进程受限。作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仅仅在数日之内,开展临床实验,划定试验终点都不太容易。
而且既然患者症状普遍较轻,在较短时间内自愈,那么市场对疫苗的需求自然也就没那么强烈,毕竟使用一些止泻、止吐和补液等对症治疗药物一般也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诺如疫苗绝非“刚需”,这对市场规模肯定是有较大的限制。
有上市公司提到,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国内诺如病毒疫苗市场为15.3亿元,而2031年有望暴增至229.3亿元,CAGR高达71.85%,笔者看来这无疑是天方夜谭了。
检测试剂盒的生意虽然看起来稳健一些,但这块业务的门槛又要低得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几家厂商之外,默乐生物、硕世生物,以及华大基因(300676)等公司也都手握相关批件。在同质化竞争之下,恐怕利润空间也不会理想。
虽然康华生物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在研发存在技术挑战,市场需求和竞争又面临双重压力的前提下,相关企业在诺如病毒这条赛道上恐怕掘不出太亮眼的业绩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