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风水轮流转,二级市场的行情转到了美年健康(002044)的头上。当然,主线还是AI。美年健康一贯号称坚定执行“All in AI”战略。顶着AI+医疗的热度,近几日,美年健康狂拉涨停板。
来源:同花顺-美年健康,截至2025年2月17日
在非公体检这个赛道,过去是美年健康、慈铭体检、爱康国宾,三足鼎立。不过随着慈铭被美年健康收购,三足鼎立已经变成了二元对立。而在二级市场上,爱康国宾也已从美股私有化退市,仅剩美年健康一家独大。
紧随其后的,还有一家港股上市公司瑞慈医疗(HK1526)。不过,如今借着AI这把火,美年健康市值已经来到了280亿左右(截至2月17日)。与之相比,市值还不到20亿的瑞慈医疗,用无人问津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但从财报看,美年健康也不过是表面光鲜。近几年业绩波动起起伏伏,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严重承压,综合利润还不如瑞慈医疗。
虽然在AI包装下,美年健康受资本力捧。然而实际上,美年健康一边高举“All in AI”大旗,一边研发投入却逐年减少。另外在扩张过程中遗留的商誉问题,也成了发展路上的定时炸弹。
一、扩张速度放缓,内生增长略显乏力
美年健康成立于2004年,自2011年起通过并购快速扩张,2016年收购美兆体检、慈铭体检,一举改变了非公体检行业竞争格局。
此外,美年健康通过参转控模式(即在新体检中心开设时,美年健康少量参股,当参股的体检中心运营盈利后,美年健康再逐步控股并表),也加快了跑马圈地的速度。
截至2024年6月30日,美年健康拥有分院总数608家,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控股分院310家,在覆盖城市、分院、年体检人次总量上均稳居行业第一位。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招商银行研究院
对比瑞慈医疗来看,美年健康简直是断层式领先。
瑞慈医疗也算是体检赛道的重要玩家,紧随美年健康和爱康国宾之后,位列非公体检行业第三。然而截至2024年6月30日,瑞慈医疗于全国只有82间体检中心,其中投入营运72间,与美年健康相差数倍。
毫不夸张的讲,若论规模,瑞慈医疗在美年健康面前简直不堪一提。然而纵向来看,不堪一提的瑞慈医疗无论是体检中心数量,还是收入规模,整体都保持稳健增长。
来源:瑞慈医疗公开数据整理
而看似龙头地位稳固的美年健康,却明显后劲不足。
数据显示,自2019年开始,美年健康体检中心数量扩张速度放缓。其中,参股转控股体检中心数量缓慢增长,而总体扩张基本停滞。
来源:美年健康公开数据整理
相应的,2018年以前,美年健康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但自2019年以来,收入增长明显乏力。紧接着大疫三年,更是起起伏伏。
2023年,熬过了特殊时期后,美年健康营收大涨26.44%。然而2024年再次疲软,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96%。
说到底,美年健康前期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靠并购和跑马圈地扩大业务版图。但当市场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后,扩张脚步放缓,内生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承压
体检中心遍布全国,这是美年健康稳坐龙头宝座的核心优势。但反过来,这不仅意味着继续扩张的空间有限,而且也拖累了盈利。
美年健康的体检中心遍布各线级城市,而瑞慈医疗规模虽小,却主要集中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
产品上,美年健康旗下有“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慈铭奥亚”、“美兆健康”四大品牌,其中,“慈铭奥亚”、“美兆健康”主要覆盖中高端市场,而众所周知的“美年大健康”和“慈铭体检”,也主要覆盖大众健康体检市场。
美年健康这样的产品和市场定位,必然会影响客单价,进而影响盈利能力。
另外,体检中心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较高的资产投入。美年健康体检中心越多,需要承担的固定成本越高。而一旦收入不及预期,固定成本将严重侵蚀利润。
数据显示,在美年健康收入增长疲软的这几年,毛利率也大幅下滑,且明显低于瑞慈医疗。2023年是美年健康业绩出现恢复性增长的一年,体检服务毛利率也提升至42.06%,但仍比瑞慈医疗低了5个百分点。
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此外,美年健康不仅毛利率偏低,营销成本也居高不下。
美年健康作为非公体检龙头,要与公立医院竞争,必然要重视品牌建设。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美年健康仅销售费用就高达17.18亿,销售费用率高达24%。
而2024年上半年,瑞慈医疗综合医院加体检中心合计产生的销售费用不过才1个亿(瑞慈医疗约26%收入来自综合医院),美年健康的投入力度可见一斑。
只是一边毛利率偏低,一边费用率偏高,综合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美年健康虽实现营收71.41亿,但净利率只有1.13%。归母净利润2463.25万,扣非后只有814.55万。
体检行业存在季节性波动,四季度或对全年业绩还有一定正向拉动。但同比瑞慈医疗来看,2024年上半年,瑞慈医疗尚且实现了归母净利润8499.10万。相比之下,美年健康的利润未免少得可怜。
三、研发“精打细算”,商誉成悬顶之剑
从前,并购扩张叠加品牌营销,双轮驱动美年健康业绩增长。但如今,扩张脚步放缓,虽然销售费用只增不减,但营收增长仍显疲软。而庞大的固定资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开支,也成了压倒盈利的两座大山。
美年健康提出“All in AI”战略,试图通过AI赋能重塑健康体检链条。
根据公开披露,美年健康积极与华为等国内大模型技术公司论证开发医疗数智 AI健管大模型,致力于推出业内首个健康管理AI机器人“健康小美”;同时持续推出多种AI诊断产品;持续利用AI技术提升医疗质量和客户体验等。
然而,号称All in的美年健康,在研发上的投入却逐年减少。2024年上半年,美年健康研发投入只有4798.43万。而同期,销售费用超10亿。
来源:iFinD-美年健康
不知这样的研发投入,要如何支撑其AI战略的有效实施?不过倒也能够理解,毕竟,一个销售费用就已经让美年健康不堪重负。
美年健康靠激进扩张有了如今的体量,但同时,也产生了巨额商誉。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美年健康商誉已高达47.79亿。商誉减值风险,也成了美年健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