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星空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星空文摘

关注星空财富微信公众号,更多新鲜资讯,更多互动交流!

当前: 首页 >星空文摘 > 金融财经 > 2015回顾:中国经济增速为何加速下滑?金融财经

2015回顾:中国经济增速为何加速下滑?

发布日期:2015-12-10 来源:招商宏观研究 作者:谢亚轩、张一平字体:大
摘要:
自2014年起,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就开始连续超过第二产业。这一趋势在2015年得到了强化,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差距明显拉大。2015年3季度,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58.8%,而第二产业仅为36.8%。历史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最高记录为57.9%,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自2014年起,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就开始连续超过第二产业。这一趋势在2015年得到了强化,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的差距明显拉大。2015年3季度,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58.8%,而第二产业仅为36.8%。历史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最高记录为57.9%,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过去两年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2015年3季度GDP同比增速跌至6.9%,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速加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十三五”规划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本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过程,工业部门的崛起在此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推动下,以制造业为主的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1980年至今,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2%,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则高达7.6%。由于制造业是中国的主导产业,其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间高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正如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当中国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中国经济开始经历趋势性下行过程。最近数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仍较为稳定,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仍稳定在7%水平,但其对GDP增速的引领作用明显弱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开始下降。2003-2010年间(金融危机除外),第二产业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均高于第三产业,而且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较为稳定,第二产业平均贡献率为52.1%,第三产业平均贡献率为43.4%。2011年起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第二产业贡献率从2010年57.2%下滑至2014年的47.1%,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则从39.2%上升至48.1%。进入2015年,二者贡献率差距加速扩大,3季度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在最近5年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近年来第三产业贡献率的快速提升呢?存在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因素。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需求和全球贸易增长陷入停滞导致外需疲弱,中国外贸形势每况愈下,出口增速持续下跌。目前看,2015年中国出口很可能在加入WTO以后首度负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阶段,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使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债务负担也抑制了地方政府基建投资的热情,2015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已经由2009年高达30%的水平下滑至10.2%,投资需求明显萎缩。


       需求不振放大了产能过剩矛盾对制造业生产的冲击。2015年前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跌至6.1%,不足2011年增速的一半。工业生产明显放缓,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自然会大幅下滑。


       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上升也是中国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后,制造业向服务业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历史经验显示,当一国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左右,该国就达到了结构转型的收入临界点水平。在此之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此之后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将日益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往往高于服务业部门,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将更加偏好于服务业产品。例如,30年前录音机价格高昂,近年来月嫂、保姆家政服务业价格不断上涨,30年间居民对录音机需求日益萎缩,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长。生产技术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录音机相对于家政服务业的价格不断下降,最终导致GDP核算中生产电脑的增加值下降而家政服务业增加值上升,从而使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生变化。


2、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拖累了经济增速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贡献率上升,消费对GDP的拉动超过投资,但为何2014年后经济增速下行速度反而加快呢?


       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由于第三产业大部分属于非贸易品部门,第三产业的产品面临较少的国际竞争,其生产效率普遍低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可贸易品部门。因此,第二产业单位投入量所创造的价值应该高于第三产业。另一方面,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较高的工资水平。由于国内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因此第三产业虽然生产效率偏低,但其工资水平与第二产业相同,这就会吸引更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可见,第三产业生产效率偏低,而就业人数偏高,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资源从相对高效率的部门流向低效率的部门,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仅为1.4%,较2010年回落了5.7个百分点,对GDP贡献最大的产业其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下滑自然会压低整体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发展水平均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低迷对整体经济拖累程度更为明显。我们用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比较各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2013年美国农业和工业增加值GDP占比仅为21.5%,其中制造业占比为12.2%。而对比中国,2013年农业和工业增加值GDP占比高达53.5%,仅制造业占比就达到30.1%。同期,韩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尽管达到31.8%,但其农业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0.9%,也就是说韩国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也高于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OECD发达国家的水平。


       除此以外,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偏低。与美国相比,在10个主要服务业行业中,中国仅在教育和物流两个行业的增加值GDP占比领先于美国,其余8个行业均落后于美国。其中,公共产品、金融和房地产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大幅落后于美国。换言之,中国服务业还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种状况虽然有助于稳定就业市场形势,但对于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综上,尽管中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大幅超越第二产业,但由于劳动生产率和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第二产业的疲弱依然对整体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冲击。只有尽快提升第三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增加值规模,才能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避免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


3、从十三五规划看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张斌(2015)比较了11个高收入经济体在经济转型前后10年的平均增速,发现只有英国转型后10年的经济增速高于转型前10年,法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转型前后的经济增速大致持平,而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韩国和中国香港转型后10年的经济增速均出现明显下滑。


       可见,经济转型过程中一国经济增速下滑可能难以避免。由于消费者偏好随着收入提升而逐步转变,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部门面临着需求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并且工业部门本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各部门间处于领先地位,边际上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难度可能将会明显上升。因此,在经济转型期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应该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如前所述,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二是服务业结构。换言之,中国服务业中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水平偏低,这些行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偏低。所以,在经济转型期我们的产业政策着力发展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例如金融、教育、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公共管理等行业。


       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保持经济增长底限、破除失速下滑担忧的重要手段。


       第一,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规划全文对创新一词阐述篇幅和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四种理念,显示创新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重要性。从经济学的角度,中央如此重视创新主要着眼于以创新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劳动要素的投入量将逐年下降,大量资本要素沉淀于传统产业中等待逐步折旧出清,最关键的是劳动和资本要素堆积无助于发展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打破阻碍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各种限制,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以确保经济增长。


       第二,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过去三十年制造业发展经验可知,参与国际竞争是提升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韩国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均采用了出口导向型战略,而拉丁美洲国家采取的进口替代战略并没有提升其本国对应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特别是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第三,加快教育、医疗、土地、住房等领域改革,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缓解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供求失衡矛盾。目前看,部分高端服务行业的发展受制于政策管制和政府干预。一些可以由市场主导的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政府干预而出现资源配置扭曲、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部分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服务业部门则因官员激励机制的扭曲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投入不足,在大城市中这些行业出现严重供求失衡局面。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财税、金融、户籍、住房、土地、医院、干部人事等多个领域进行改革,例如公立医院改革要破除医疗机构错误的逐利激励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社保体系等等。总之,十三五规划表明未来五年更多的资源将投向服务业并通过改革为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供给侧管理推动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的总供给能力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制造业产值早已超过其他国家,所以产能过剩矛盾在金融危机后持续困扰中国。但是,总供给过剩既是总量现象,也存在着结构性因素。


       从结构上看,重化工业部门供给充足,例如钢铁、水泥、化工产品等等,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居民需要的是绿色的食品、高科技的产品、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产品。近年来海淘的火爆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能力并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消费是终端需求,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这是典型的供给侧管理思路。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供给决定需求,在长期内供给能力的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水平。回顾历史,历次技术革命无不是从供给端提升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例如互联网技术对过去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等。


       可见,尽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大幅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就不再重要。相反,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制造业提供相适应的产品以满足其需要。简单而言,制造业部门的产品需要从钢筋混凝土向绿色食品、智能家居产品等等升级。从其他国家经验看,制造业内部“转型升级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收入提高恰恰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例如,三星的崛起正是发生在韩国经济结构转型之时。并且,高端制造业国家的服务业发展也相当发达,这是因为高水平的生产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