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蛋黄酥
创新药行业迎来好消息,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在6月30日联合印发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研发等五大方面提出十六项措施,全力托举国产创新药迈向新征程。
2025年也是#创新药概念股绝地反击的一年,截止到6月30日收盘,A股全行业成分股上半年平均上涨了30.28%,跑赢了同期上证指数。#泰恩康(301263)等几只个股实现翻倍,而#百济神州(688235)、#恒瑞医药(600276)等龙头的总市值更是突破了3000亿元人民币。
恒瑞医药近一年总市值变化趋势图 来源:笔者整理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企从跟随仿制迈向全球首创的深刻巨变,历经多年耕耘,振奋人心的收获期似乎已在眼前。
一、《措施》定向破解“支付难”瓶颈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在研发领域,笔者认为《措施》的亮点在于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众所周知,#医疗医药 领域的很多数据都有较高的私密性,信息孤岛现象显著。我国人口基数和公立医疗覆盖度摆在这里,任何疾病的数据资源都不小。如果药企、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能够分享数据,共同治理研发的话协同效应会很显著。鼓励创新药开展真实世界研究也更有助于获得更贴近实际临床应用的数据,这也为医保部门利用研究成果来调整药品目录和支付标准提供了依据。
在临床使用上,《措施》简化了创新药挂网和采购流程,纳入医保和商保目录的品种可以直接挂网,极大地缩短了流程。还要求医保定点机构不得限制创新药配备,甚至允许目录内品种突破“一品两规”限制。
当然,最大的支持还是在支付端,这也是创新药长期发展的最大依仗。根据行业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医保基金已经对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累计支付了4100亿元人民币。
在坚持“保基本”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措施》鼓励对医保目录进行不断优化,来确定创新药的支付标准。尤其是在如今的DRG/DIP支付改革背景之下,医疗机构对使用合理但不适合按病种来付费的创新药病例可以申报“特例单议”,由医保部门来判断和调整。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速度的确在稳步加快,2018年以来一共有149个创新药被纳入,而单单2024年一年就有38个“全球新”品种被纳入其中。
除了医保基本盘之外,本次还重点纳入超出基本医保范围但临床价值又的确很高的创新药,形成商保创新药目录,这是《措施》的特别亮点。这个目录内的品种自然是跳出了基本医保自费率等考核指标的束缚,给予各市场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度。这版目录公告将于2025年内发布,从#华东医药(000963)旗下CAR-T纳入70多个商保支付范围并在2024年取得1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的表现来看,这次商保目录的设立乐观预计能撬动千亿级别的支付。
《措施》相关内容 来源:笔者整理
当然,在续约机制等方面也有一些举措,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研发经历深刻转型
行业欢欣鼓舞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在研发上的持续积累。自2015年启动药审改革以来,走过十个年头的本土药企早已从最初的Fast-follow策略向Best-in-class甚至First-in-class进发。
2024年中国药企启动的临床实验已占全球总数的15%,今年预计还会进一步提升。这么大的研发投入之下,成果自然也在涌现,像#信达生物(01801)等厂商的几款PD-1产品早已打入海外市场,而#康方生物(09926)更是在今年4月宣布旗下PD-1/VEGF双抗依沃西(商品名:依达方®)在两项头对头临床试验中击败了默沙东和百济神州的明星产品,#荣昌生物(688331)的维迪西妥单抗(HER2 ADC)获得了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而商业化就是衡量药到底“能不能”打的最终目标。2025年截至目前,国内创新药已经完成商务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BD)的项目超过80个,从对外授权数量和金额情况来看,中国也是增长最快的国家。
2024年中国创新药重点产品研发进展及市场潜力 来源:笔者整理
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同样取得了亮眼成绩,笔者认为AI结合药物研发等模式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力。
三、出海业绩大爆发
厚积的中国药企已进入收获期。
根据Wind数据,恒瑞医药等78支个股组成的创新药板块在2022-2024期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逐步提高,从6,412.42亿元增长至7,015.55亿元,其中几家巨头的表现颇为亮眼。
像百济神州2024年总营收同比大增56.2%至272亿元,亏损也收窄到49.78亿元,多家券商预计2025年百济神州会迎来利润转正的历史性拐点。而业务线更丰富的恒瑞医药2024年来自创新药的收入第一次超过50%至138.9亿元,而且净利润同比增长47.3%至63.4亿元。
了解完整体情况,笔者必须要谈谈出海这个中国创新药的强劲动力。
2023年是中国药企出海元年,这一年的标志性事件是出海授权数量首次超过了引进数量。根据药时代的统计,2023年出海总计69笔,交易总金额(含潜在部分,非全额体现在当年业绩)达到了300亿美元。2024年更进一步,实现了98笔出海,总金额攀升到了将近600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总额甚至高达369.29亿美元。
吉利德、诺华、罗氏等跨国巨头都是买家且出价慷慨,默沙东在去年1月与礼新医药达成了最高32.88亿美元的授权,其中光首付款就豪掷了5.88亿美元。辉瑞则在今年5月与#三生制药(1530)、#三生国健(688336)达成合作协议,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60.5亿美元总价均刷新行业新高。
值得一提的还有#百利天恒(688506),这是去年板块内业绩增速最高的企业之一。因为把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收入囊中,体量不大的百利天恒全年营收直接蹿升932.27%至58亿元。不过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又同比暴跌98.77%至0.67亿元,亏损5.31亿元。业绩重挫的主要原因是作为其主力产品的麻醉剂和中成药产品因集采等原因而萎缩,新产品销售又没跟上。
围绕百利天恒收入确认等问题重重,这并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笔者在这里只想说明,一是出海授权甚至可以左右一家药企的存亡,二是授权款很多时候是一过性收入,产品卖好才能支撑的起药企的未来。
所以除了出海授权之外,中国创新药实际在海外销售情况如何?
从几款代表性产品的表现上可见一斑。#和黄医药(00013)的呋喹替尼2024年在中国以外地区卖了2.906亿美元,2023年这个数字只有1510万美元,可谓增长强劲。传奇生物(LEGN.US)的明星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取得海外营收近10亿美元,百济神州旗下的泽布替尼更是不用说了,去年全球大卖了2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超过一半。除了支付端更为多元化之外,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还在于定价策略上,像呋喹替尼在美售价是在华售价的24倍,这是现阶段境外成熟市场比本土市场显得更“香”的一大原因。
和黄医药关于出海情况的简述 来源:公司年报
四、迎来新起点?
《措施》也支持依托“一带一路”来推动中国创新药出海,另外,还提到会鼓励更多创新药入华。一进一出满足全球患者的用药需求,不得不说,这格局确实是大。
长期来看,中国仍将是全球创新药市场的主要引擎。根据行业预测,2030年中国创新药整体销售额将突破2万亿人民币,期间CAGR高达24.1%。当然,这不光是本土市场,出海收入占比预计将占到三分之一左右。从结构上看,生物质药的占比会进一步提高,像CAR-T这样的前沿领域增速应会显著高于传统结构药物。
《措施》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创新药行业从单纯政策扶持进入系统性的全方位生态重构,在研发内卷与地缘风险的扰动之下,行业表现仍然具备较强韧性。未来五年是中国能否从制药大国转型为制药强国的关键阶段,具备全球市场开发能力的龙头药企以及布局前沿领域的新锐先驱或许有机会占据制高点。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